成语 | 杜鹃啼血 |
释义 | 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è 【词源】 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卷三:“帝……法尧、舜禅授之义,遂禅位于开明, 帝升西山隐焉。时适二月, 子鹃鸟鸣, 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。” 【词由】 战国七国争雄的时候, 蜀地有个叫杜宇的称帝号为望帝。他教民耕作织布, 使百姓安居乐业, 百姓因而非常爱戴他。有一年, 蜀地大水, 他的相国开明, 决玉垒山排除了水患, 望帝就学古王尧、舜的办法, 将帝位禅让了开明, 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。那时刚好是春二月,杜鹃鸟夜夜啼叫着,声声凄凉。蜀人听了它的声音, 联想到遍施过恩泽的杜望帝, 都悲痛欲泣了。 【词义】 杜鹃夜夜啼鸣得出血了。后常借杜鹃哀鸣描写人们哀怨、凄凉或思归的心情。亦作 “子规啼血”、“望帝啼鹃。” 【书证】 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其间且暮闻何物,杜鹃啼血猿哀鸣。”宋·王令《送春》:“三月残花落更开,小檐日日燕飞来。子规夜半犹啼血,不信东风唤不回。”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三折:“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苌弘化碧, 望帝啼鹃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