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断章取义 |
释义 |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【词源】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赋《诗》断章,余取所求焉。” 【词由】 春秋时期,在国与国交往的场合里,卿大夫们往往念上几句《诗经》里某首诗的诗句,借以表露自己此时此地的心意,这叫断章取义。如有一回,晋鲁等十几个国家联合攻秦, 进军至泾水时, 讨论了要不要渡河的问题。晋国大夫叔向为这征求了鲁国叔孙豹的意见。叔孙豹当即诵读了《诗经·匏 (pao) 有苦叶》中的一章。这是一首情歌, 它描写了一个女子在渡口等待她的情侣。她设想如果对方不来, 就不管水深水浅, 一定要渡过河去, 即使湿了一身衣衫, 也心甘情愿。叔向听了这几句, 知道叔孙豹坚决主张渡河, 于是就回去准备船只, 渡河进军了。 【词义】 截取诗歌中的一段, 吸取其中的含义。断: 截断、截取。章:章节、段落。原指不顾原意而孤立地截取《诗经》中某一章节表达自己的心意。后指引用别人的文章、谈话, 只截取其中于已有益的部分,来加以歪曲地解释。 【书证】 《孝经》: “断章取义, 上下相乘。”南朝·梁·刘勰 《文心雕龙》: “寻诗人拟喻, 虽断章取义,然章句在篇, 如茧之抽绪, 原始要终, 体必鳞次。”朱自清 《清华的一日》: “宋人攻击王介甫, 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, 其实是断章取义, 故入人罪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