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退思补过 |
释义 | 退思补过tuì sī bǔ guò 【词源】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林父之事君也, 进思尽忠, 退思补过,社稷之卫也, 若之何杀之?” 【词由】 春秋时代, 晋国有个将军名叫荀林父。有一次, 他带兵攻打赵国吃了败仗, 晋景公为此要处他死刑。当时有个大臣觉得这样做不妥当, 就对景公说: “林父对待你景公, 是一进朝廷就思考他是否竭尽了忠心, 退朝回家, 也要思考他对国君是否需要补正过错。象他这样忠君的人, 是保卫国家的栋梁, 你为什么要杀他呢?”晋景公听了这番话, 便改变了原来的决定, 宽恕了林父。 【词义】 原指林父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, 补正过错。退: 退朝回家;过: 过失, 错误, 后泛指事后自我反省, 弥补过失。 【书证】 清·无名氏 《杜诗言志》 卷五:“故必进思尽忠, 退思补过, 庶几无愧于夙夜在公之义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