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假公济私 |
释义 |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【词源】 元·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一折:“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,他假公济私,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。” 【词由】 宋朝范仲淹任相时,陈州地方大早三年,一片饥荒。范仲淹奏过皇上,决定派人去陈州开仓粜米,刘衙内保举自己的儿子小衙内和女婿杨金吾去。钦定的是五两白银一石细米,这两个家伙私自提高米价。改作十两银子一石;不但如此,还在米里掺上泥土糠秕,还用八升的小斗来量米。秤银子呢,又用大秤来秤,二十两银子一秤则有十四两了。有一个老头叫张憋古,同着儿子也来籴米。儿子知道父亲的脾气,也知道粜米的情况,就劝父亲说:“到买米的地方,你不要开口算了。”张憋古说:“这是朝廷救老百姓的恩德啊!可这两个家伙却假公济私,我怎么能够和他们拉倒算了呢?” 【词义】 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人的利益。假:借;济:帮助。 【书证】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六回:“他们虽不敢明怨,心里却都不服,只用假公济私的,多摘你们几个果子,多掐几枝花儿,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。”欧阳山《三家巷》二六:“现在那些招摇撞骗,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