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冒天下之大不韪
释义
冒天下之大不韪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

【词源】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犯五不韪而以伐人, 其丧师也, 不亦宜乎?”

【词由】 春秋时代, 郑、息两国同是姬姓,两国之间不曾有过战争。后因言语相违, 结下仇恨。于是息国就发动战争, 攻打郑国。息国弱小, 郑国强大, 所以, 这场战争以息国失败而告终。对于息国的做法, 人们评论说:“息国就快灭亡了, 因为它不讲道德, 不能准确估量自己的力量, 不亲近自己的同族亲人, 不了解一下言语相违的症结所在, 不仔细辨别谁是有罪的, 犯了这五种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, 结果被打得大败, 不是理所当然的吗!”

【词义】 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。冒:冒犯; 不顾。大不韪: 最大的不是。现在多用以指不顾全国人民或全世界人民的反对, 公然去做罪恶极大的事。

【书证】 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卷十三:“自正始以来, 而大义之不明,遍于天下。如山涛者, 既为邪说之魁, 遂使嵇绍之贤, 且犯天下之不韪, 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。”毛泽东《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》:“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,冒天下之大不韪,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。”
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8/29 4:28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