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格格不入
释义
格格不入
注音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拼音gé gé bù rù近義:水火不容、方枘圓鑿、方底圓蓋、鑿枘不入反義:水乳交融、行合趨同、沆瀣一氣、氣味相投、情投意合、融為一體關聯:扞格不入、格格不納
【釋義】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。語本宋・陸九淵〈與徐子宜書〉其二。△「方枘圓鑿」
【典源】▶ 宋・陸九淵〈與徐子宜書〉其二(據《象山全集・卷五》引)婺女之行道經上饒,往往聞說其守令無狀,與臨川大不相遠。既而,聞景明劾罷上饒、南康二守,方喜今時監司乃能有此,差強人意。劉文潛作漕江西,光前絕後,至其帥湖、廣,乃遠不如在江西時,人才之難如此。某人始至,人甚望之。舊聞先兄稱其議論,意其必不碌碌,乃大不然。明不足以得事之實,而姦黠得以肆其巧;公不足以遂其所知,而權勢得以為之制。自用之果,反害正理。正士見疑,忠言不入,護吏而疾民,陽若不任吏而實陰為所賣。姦猾之謀,無不得逞;賄賂所在,無不如志。聞有一二行遣,形若治吏而偽文詭辭、諂順乞憐者,皆可回其意。下人轉移其事,如轉戶樞,胥輩窺之,審玩之熟,為日久矣。所欲為者,如取如攜,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。惟其正論誠意,則扞格而不入,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。  ① 如取如攜:想要什麼就拿什麼。指貪瀆巧取之行。② 扞格:互相牴觸。扞,音ㄏㄢˋ
【典故】「格格不入」原作「扞格不入」。陸九淵(西元1139∼1192),字子靜,南宋撫州金谿人。為乾道進士,南宋思想家、教育家,於象山結茅講學,學者稱象山先生。曾任靖安縣主簿、國子正,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。陸九淵創「心學」,提出「心即是理」的觀念,認為「宇宙即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」,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。「心」和「理」是永恆不變的,且放諸四海皆準,故不論時代古今、東西南北,道德標準都是人心所固有的。其於治學方法上,主張「發明本心」,認為只要悟得本心,不必多讀書,「學苟知本,六經皆我注腳」。陸九淵曾與朱熹會鵝湖論辯,意見多處不合。陸九淵的學說後來由明朝的王守仁繼承,成為陸王學派。在〈與徐子宜書〉中,陸九淵提到劉文潛在江西作官時,頗有政績,等他到了湖、廣作官,評價就大不如前。陸九淵曾聽兄長提起劉文潛,以為他必不是個庸碌之輩,後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。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,無所不取,絲毫沒有畏懼;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,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,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。後來「格格不入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。
【書證】① 清・無名氏《杜詩言志・卷八・畏人》:「我與世本無異,……無奈世之於我格格不入,使我避地遠遊,若春鳥之啼於異方。」② 清・黃宗炎《周易象辭・卷四・履卦》:「武人而大君信任之,得以有為。志雖強悍,無有溫和之氣,流行于情文事物之中。格格不入,太剛則折,豈可云履?」③ 清・陳確〈與張考夫書〉:「弟言極樸直,雖三尺童子讀之,皆了然言下,而學道家每格格不入,未知何故?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。  用在「無法相容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倆就像方枘圓鑿,自是格格不入。② 鐃鈸配揚琴,聽起來不會格格不入?③ 我這老古板和現代社會已有些格格不入了。④ 課本上寫的家居生活和實際狀況根本格格不入。⑤ 他們兩個的個性根本格格不入,怎麼會結為夫妻?⑥ 他太過沉靜了,和周遭的熱鬧氣氛顯得格格不入。⑦ 我們交談後,格格不入,我看你就別再費心撮合了。⑧ 畫面上打鬥這麼激烈,怎麼配這種格格不入的慢節奏音樂?⑨ 她這身打扮太隨便了,出現在這種場合,真是顯得格格不入。⑩ 我看牆壁和天花板的顏色總覺得格格不入,是不是改刷其他顏色較好?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7/1 0:48: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