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明察秋毫
释义
明察秋毫
注音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近義:洞若觀火反義:如坐雲霧、霧裡看花
【釋義】目光敏銳,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。#語本《纏子》。後用「明察秋毫」比喻洞察一切,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。△「洞若觀火」
【典源】▶ #《纏子》(據《文選・卷四五・設論・班固・答賓戲》李善注引)董無心曰:「離婁之目,察秋毫之末於百步之外,可謂明矣。」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② 董無心:東周戰國人,生卒年不詳,著有《董子》一卷。③ 離婁:人名。黃帝時人,生卒年不詳。相傳能視百步之外,見秋毫之末。④ 秋毫: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。後用以比喻細微的事物。  ▶ 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(孟子)曰:「有復於王者曰:『吾力足以舉百鈞,而不足以舉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』則王許之乎?」曰:「否。」
【典故】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,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,所以董無心說,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。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,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,他說:「如果有人說,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(三十斤為一鈞)之物,卻舉不起一根羽毛;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,卻看不見一堆木柴,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?」梁惠王回答:「當然不會。」孟子於是又說道:「舉不起一根羽毛,或看不見一堆木柴,是因為不肯去做,而非做不到。現在人民生活困苦,朝不保夕,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,讓恩澤遍及百姓,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!」後來「明察秋毫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,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浮生六記・卷二・閒情記趣》:「余憶童稚時,能張目對日,明察秋毫,見藐小微物,必細察其紋理,故時有物外之趣。」② 《蕩寇志・第八〇回》:「這起案被蓋兄如此勘出,足見明察秋毫,只是依下官的愚見,卻照直辦不得。」③ 《三俠五義・第四二回》:「不想相爺神目如電,早已明察秋毫,小人再不敢隱瞞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人能洞察一切,看到極細微的地方。  用在「觀察入微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包公辦案明察秋毫,宵小歹徒無所遁形。② 無論嫌犯多麼狡猾,很難逃得過檢察官的明察秋毫。③ 多虧老爺明察秋毫,找出真正偷東西的人,還我清白。④ 老總遇事能明察秋毫,想在他面前耍花樣,門都沒有!⑤ 在警方明察秋毫的偵辦下,這件懸案,終於宣告偵破。⑥ 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潔奉公、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。⑦ 明察秋毫的鑑識人員總能利用微物證據,找到破案線索。⑧ 這件案子虧得法官明察秋毫,終於真相大白,洗刷了被告的冤情。⑨ 這件搶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,使歹徒無所遁形,很快就破案了。⑩ 他的眼力真可謂是明察秋毫,連掉在地板上的一根頭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
【辨似】  「明察秋毫」及「洞若觀火」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。  「明察秋毫」側重於形容觀察鉅細靡遺;「洞若觀火」側重於形容觀察透澈深遠。
明察秋毫洞若觀火辨似例句
這件案子虧得法官~,終於真相大白,洗刷了被告的冤情。
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,他~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4 2:26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