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面紅耳赤
释义
面紅耳赤
注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拼音miàn hóng ěr chì近義:臉紅心跳反義:面不改色關聯:面紅面赤、耳紅面赤、面紅耳熱、面紅頸赤、面紅過耳、臉紅耳赤
【釋義】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語本《朱子語類・卷二九・論語・公冶長下》。
【典源】▶ 《朱子語類・卷二九・論語・公冶長下》黃先之問「子文」「文子」二節。曰:「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頭紅面赤;子文卻三仕三已,略無喜慍有些小所長,便不肯輕以告人,而子文乃盡以舊政告之新尹。此豈是容易底事!其地位亦甚高矣。今人有一毫係累,便脫洒不得,而文子有馬十乘,乃棄之如敝屣然。此亦豈是易事!常人豈能做得?後人因孔子不許他以仁,便以二子之事為未足道,此卻不可。須當思二子所為如此高絕,而聖人不許之以仁者,因如何未足以盡仁。就此處子細看,便見得二子不可易及,而仁之體段實是如何,切不可容易看也。」  ① 子文:鬥穀於菟(ㄨ ㄊㄨˊ),鬥為其姓,穀於菟為其名,字子文,春秋時楚國公族,生卒年不詳。楚成王時為令尹,凡二十八年,勤於國政,雖三仕三已,喜怒不形於色,孔子謂之忠。② 三仕三已:三次任職為官,又三次被免職罷官。③ 慍:音ㄩㄣˋ,怨恨。
【典故】子文為春秋楚國人,在楚成王時任令尹,相當於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間,勤於國政,秉公執法,從不以權謀私,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間,曾經三次被免職,又三次復職,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,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,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,一定清清楚楚、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,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論及此事,感慨地說道:「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頭紅面赤。」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,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,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,就顯得差多了。這裡朱子以「頭紅面赤」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,又急又怒,滿臉通紅的樣子,後來「面紅耳赤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初刻拍案驚奇・卷三》:「那少年的弓,約有二十斤重。東山用盡平生之力,面紅耳赤,不要說扯滿,只求如初八夜頭的月,再不能勾。」② 《官場現形記・第七回》:「眾人一定要他叫,他一定不肯叫。後來眾人見他急的面紅耳赤,也就罷了。」③ 《文明小史・第四三回》:「藩臺又做眼色給他,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,直把他急得面紅耳赤。」④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一回》:「只見裡面所敘的事,千奇百怪,看得又驚又怕。……不住的面紅耳赤,意往神馳,身上不知怎樣才好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  用在「激憤惱怒」、「羞恥慚愧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因為感到丟臉,小華面紅耳赤地低著頭,不發一語。② 他一不小心說錯了話,就害羞得面紅耳赤,不知如何是好。③ 他們兩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紅耳赤,看得大家都傻了眼。④ 小王的臉皮太嫩,被人說兩句就面紅耳赤了,根本不敢回嘴。⑤ 你們兩個人為了這件小事爭得面紅耳赤,只是讓人看笑話罷了。⑥ 小李的個性內向,上臺說沒幾句話就面紅耳赤,只好草草結束。⑦ 在人們的哄笑聲中,小明禁不住面紅耳赤,羞愧得似乎無地自容。⑧ 只見他急得面紅耳赤,滿頭大汗,拿起電話一陣亂撥,也不知是要撥給誰。⑨ 他真是緊張得不知怎辦才好,面紅耳赤的,嘴裡吱吱唔唔,就是說不了完整的一句話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8:32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