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兵不厭詐
释义
兵不厭詐
注音ㄅㄧㄥ ㄅㄨˋ ㄧㄢˋ ㄓㄚˋ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近義:兵行詭道關聯:兵不厭權
【釋義】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。語本《韓非子・難一》。後用「兵不厭詐」比喻為了達到目的,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。△「焚林而獵」
【典源】▶ 《韓非子・難一》晉文公將與楚人戰,召舅犯問之曰:「吾將與楚人戰,彼眾我寡,為之奈何﹖」舅犯曰:「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閒,不厭詐偽。君其詐之而已矣。」文公辭舅犯。因召雍季而問之曰:「我將與楚人戰,彼眾我寡,為之奈何﹖」雍季對曰:「焚林而田,偷取多獸,後必無獸;以詐遇民,偷取一時,後必無復。」文公曰:「善。」辭雍季。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。歸而行爵,先雍季而後舅犯。群臣曰:「城濮之事,舅犯謀也。夫用其言而後其身,可乎﹖」文公曰:「此非君所知也。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,雍季言萬世之利也。」仲尼聞之曰:「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時之權,又知萬世之利。」  ① 舅犯:狐偃,字子犯,春秋晉人,生卒年不詳。為晉文公舅,故亦稱為「舅犯」。文公為公子時,出亡在外,偃與兄毛從之十九年;及文公歸國,乃以偃為大夫,信任不疑,言聽計從,後輔佐文公平周室之亂而成霸業。② 戰陣之閒:作戰的時候。閒,音ㄐㄧㄢ,同「間」,時候。③ 不厭詐偽:不排斥欺詐虛偽。
【典故】春秋時,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,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,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。舅犯以「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閒,不厭詐偽」來回答晉文公,這句話的大意是:講求禮的君子,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;但用兵打仗時,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。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,雍季認為: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,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;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,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。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,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。事後,班師回朝,封官授爵時,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。群臣不解,文公解釋說:「你們有所不知!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;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!」後來「兵不厭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。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,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北齊書・卷一八・司馬子如列傳》:「事貴應機,兵不厭詐,天下恟恟,唯強是視,於此際會,不可以弱示人。」② 《三國演義・第四六回》:「操使蔡中、蔡和詐降,竊探我軍中事,公瑾將計就計,正要他通報消息。兵不厭詐,公瑾之謀是也。」③ 《三國演義・第五九回》:「兵不厭詐,可偽許之;然後用反間計,令韓、馬相疑,則一鼓可破也。」④ 清・陸以湉《冷廬雜識・卷五・王文成公用兵》:「凡此皆出奇制勝,所謂兵不厭詐,非小儒所能知也。」⑤ 《兒女英雄傳・緣起首回》:「要說漢王料定項王有勇無謀,斷然不敢下手,兵不厭詐,即以君之矛還刺君之盾。」
【用法】  本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。後亦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,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。  用在「計策奸巧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你沒聽過兵不厭詐嗎?不如此,我們怎能掌握先機打敗對方呢?② 古人說得好,兵不厭詐,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落入對方的陷阱!③ 兵不厭詐,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權謀,善於用兵者無不深諳此道。④ 你如果想要取勝,就得使點心機,佯輸詐敗以誘敵深入,畢竟兵不厭詐啊!⑤ 誠信是待人接物應該遵守奉行的,你怎麼可以拿來與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相提並論呢?⑥ 商場上競爭激烈,兵不厭詐的招數層出不窮。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從中判斷真假時,切莫輕舉妄動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8:54: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