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以鄰為壑 | |||||||||
释义 | 以鄰為壑㊣ 注音:ㄧˇ ㄌㄧㄣˊ ㄨㄟˊ ㄏㄨㄛˋ拼音:yǐ lín wéi huò近義:移禍江東、損人利己、嫁禍他人、嫁禍於人反義:助人為樂關聯:鄰國為壑、鄰國之壑 【釋義】將鄰國當作渲洩洪水的溝壑。語本《孟子・告子下》。後用「以鄰為壑」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。△「嫁禍於人」 【典源】▶ 《孟子・告子下》白圭曰:「丹之治水也,愈於禹。」孟子曰:「子過矣!禹①之治水,水之道也。是故禹以四海為壑②。今吾子以鄰國為壑。水逆行謂之洚水,洚水者,洪水也。仁人之所惡也,吾子過矣。」注 ① 禹:夏代開國的君主。顓頊之孫,姓姒氏,號禹。因平治洪水有功,受舜禪讓為天子,世稱為「大禹」。在位八年而卒,傳位於子啟,而開君主世襲之制。亦稱為「夏后氏」。② 壑:音ㄏㄨㄛˋ,溝谷。 【典故】「以鄰為壑」原作「鄰國為壑」。戰國時魏人白圭,善於修築堤防、興修水利,為魏惠王所用。他曾經得意地說,他治水比上古時代的禹還厲害。孟子回答說:「你錯了!禹治水是讓水順著水道行走,把廣闊的四海作為水匯注的地方。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築堤防,將本國的洪水導入鄰國,把它當成洩洪的水泊。這是有仁德的人所厭惡的。」後來「以鄰為壑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。出現「以鄰為壑」的書證如宋・文天祥〈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〉:「公智慮深達,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,不以鄰為壑也。」 【書證】① 宋・文天祥〈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〉:「公智慮深達,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,不以鄰為壑也。」② 《明史・卷八七・河渠志五》:「而唐、滹沱、白溝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,遇雨輒潰。官吏東西決放,以鄰為壑。宜求故跡,隨宜濬之。」③ 清・魏源〈湖廣水利論〉:「數垸之流離,與沿江四省之流離,孰重孰輕?且不但以鄰為壑而已。」④ 清・黃遵憲〈乙丑十一月避亂大埔三河虛〉詩:「人盡流離呼伯叔,時方災難又干戈。諸公竟以鄰為壑,一夜喧呼賊渡河。」 【用法】義 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。貶義。類 用在「自私自利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他這種盡占別人便宜,以鄰為壑的態度,真叫人不齒。② 我們堅決反對對方把垃圾場設在我們鄉裡,這種以鄰為壑的態度讓人厭惡。③ 這條河流經東西兩座鄉鎮,卻只有一邊築起高堤,造成以鄰為壑,難怪會引起糾紛。④ 政府決定蓋公用垃圾焚化爐,讓附近鄉里共同使用,可以避免引起以鄰為壑的抗爭。⑤ 這家化工廠以鄰為壑,竟然偷埋水管,把大量廢水排入附近溪裡,給沿溪居民帶來無窮禍害。 【辨似】辨 壑,音ㄏㄨㄛˋ。溝谷。不可寫作「豁」。同 「以鄰為壑」及「嫁禍於人」都有將本該自己承受的壞事轉嫁到別人身上的意思。異 「以鄰為壑」側重於災禍、困難的移轉;「嫁禍於人」側重於罪責的移轉。
|
||||||||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