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以貌取人
释义
以貌取人
注音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拼音yǐ mào qǔ rén關聯:以容取人
【釋義】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。#語本《韓非子・顯學》。△「以言取人」
【典源】▶ #《韓非子・顯學》澹臺子羽,君子之容也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。宰予之辭,雅而文也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而智不充其辯。故孔子曰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。  ① 澹臺子羽:即澹臺滅明。西元前512∼?,姓澹臺,名滅明,字子羽。春秋武城人,孔子弟子。② 仲尼:即孔子。西元前551∼前479,名丘,字仲尼,春秋魯人。學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於老聃,學樂於萇弘,學琴於師襄。初仕魯,為司寇,攝行相事,魯國大治。後周遊列國十三年,不見用,年六十八,返魯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。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開平民教育先河,後世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③ 宰予:西元前522∼前458,字子我,春秋魯人。孔子弟子,利口辯辭。曾因白天睡覺,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。  ▶ 另可參考:《大戴禮記・五帝德》、《史記・卷六七・仲尼弟子列傳・澹臺滅明》
【典故】「以貌取人」原作「以容取人」。根據《韓非子・顯學》的記載,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,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。而宰予談吐不凡,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。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、言談,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,因而感嘆道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意思就是說: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,就會像對子羽一樣,產生誤判;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,就會像對宰予一樣,產生誤判。後來「以貌取人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史記・卷六七・仲尼弟子列傳・澹臺滅明》:「孔子聞之,曰:『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』」② 《高僧傳・卷一三・晉京師祇洹寺釋法平》:「宋大將軍於東府設齋,一往以貌輕之。及聞披卷三契,便扼腕神服,乃歎曰:『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,信矣。』」③ 《舊唐書・卷一〇四・封常清列傳》:「常清慕公高義,願事鞭轡,所以無媒而前,何見拒之深乎?公若方圓取人,則士大夫所望;若以貌取人,恐失之子羽矣!」④ 《聊齋志異・卷一一・嘉平公子》:「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,故蒙羞自薦。不圖虛有其表!以貌取人,毋乃為天下笑乎!」⑤ 《鏡花緣・第一八回》:「你只看他小小學生尚且如此,何況先生!固然有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』的,究竟是他受業之師,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,學問豈能懸殊?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,又是『以貌取人』了。」
【用法】  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。  用在「注重外貌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連聖人都感嘆以貌取人難免失誤,何況你我都是凡夫俗子?② 為國家舉才應該首重人品,其次則為學識及能力,切忌以貌取人。③ 現在的選美比賽不只是以貌取人,氣質和才華也是重要的評量標準。④ 她擇偶時只是膚淺地以貌取人,婚後才發現對方人品不佳,終以離婚收場。⑤ 公司這次徵才,沒有經驗的主管純粹以貌取人,當然選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。⑥ 初次見面,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,不把他放在眼裡,經過一段時日相處,才知道他是個品學俱佳的人,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!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8:45: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