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自以為是
释义
自以為是
注音ㄗˋ ㄧˇ ㄨㄟˊ ㄕˋ拼音zì yǐ wéi shì近義:自以為然、自矜自是、我行我素、剛愎自用反義:虛懷若谷
【釋義】自認觀點與做法正確,不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。#語出《孟子・盡心下》。△「同流合汙」
【典源】▶ #《孟子・盡心下》萬子曰:「一鄉皆稱原人焉,無所往而不為原人;孔子以為德之賊,何哉?」曰:「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。同乎流俗,合乎汙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絜,眾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賊也』。……」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荀子・榮辱》。② 同乎流俗:志同於世俗的人。③ 汙世:汙亂的人世。④ 悅:喜愛。  ▶ 《荀子・榮辱》凡鬥者,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。己誠是也,人誠非也,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。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。憂以忘其身,內以忘其親,上以忘其君,豈不過甚矣哉!是人也,所謂「以狐父之戈钃牛矢」也。
【典故】「自以為是」即自認為是,指自我主觀認為自己是正確的,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。在《孟子・盡心下》中,萬章問孟子,為什麼被大家公認是忠厚老實的人,孔子認為是傷害道德的賊呢?孟子回答說:「這種人你舉不出他哪裡不對,即使覺得他可惡,卻無從攻擊起。隨世浮沉,平時看起來忠厚老實、行為廉潔,大家都喜歡他,但在他的主觀意識中認為自己都是對的。這樣的人看似有德,本質上卻是無德,所以說是傷害道德的賊。」後來「自以為是」演變為成語,就用來指自認觀點與做法正確,不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孟子・盡心下》:「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賊也』。」(源)② 《荀子・榮辱》:「凡鬥者,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。己誠是也,人誠非也,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。」③ 《朱子語類・卷三五・論語・泰伯篇》:「若執著一見,便自以為是,他說更入不得,便是滯於一隅,如何得弘。」④ 《聊齋志異・卷五・郭生》:「異史氏曰:『滿招損,謙受益,天道也。名小立,遂自以為是,執葉、繆之餘習,狃而不變,勢不至大敗塗地不止也。滿之為害如是夫!』」⑤ 《鏡花緣・第八四回》:「世人往往自以為是,自誇其能,別人看著,口裡雖然稱讚,心裡卻是厭煩。」⑥ 《三俠五義・第一八回》:「郭槐自以為是都堂,應宣讀聖旨,展開御封。」
【用法】  自認觀點與做法皆正確,不肯虛心接受別人意見。貶義。  用在「固執自信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你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,不要自以為是。② 他倚老賣老,自以為是,看不起後生晚輩。③ 小明一直自以為是,覺得任何人都比不上他。④ 你這樣狂妄自大,自以為是,絕對不能解決問題。⑤ 如果我們過於主觀,自以為是,就不可能將事情做好。⑥ 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,不虛心領教,學問再好也沒用。⑦ 一個人要多聽多看,多參考別人的建議,才不會自以為是。⑧ 他遇到問題從不請教別人,只會自以為是地去處理,結果常常越弄越糟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3:18: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