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脫穎而出
释义
脫穎而出
注音ㄊㄨㄛ ㄧㄥˇ ㄦˊ ㄔㄨ拼音tuō yǐng ér chū近義:出類拔萃、嶄露頭角、頭角崢嶸關聯:穎脫而出
【釋義】穎,物體尖銳的末端。「脫穎而出」指錐尖透過囊袋顯露出來。比喻顯露才能,超越眾人。或比喻從囊中逃脫。語本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・平原君》。△「毛遂自薦」
【典源】▶ 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・平原君》秦之圍邯鄲,趙使平原君求救,合從於楚,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「使文能取勝,則善矣。文不能取勝,則歃血於華屋之下,必得定從而還。士不外索,取於食客門下足矣。」得十九人,餘無可取者,無以滿二十人。門下有毛遂者,前,自贊於平原君曰:「遂聞君將合從於楚,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。」平原君曰:「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?」毛遂曰:「三年於此矣。」平原君曰:「夫賢士之處世也,譬若錐之處囊中,其末立見。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,左右未有所稱誦,勝未有所聞,是先生無所有也。先生不能。先生留!」毛遂曰:「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。使遂蚤得處囊中,乃穎脫而出,非特其末見而已。」平原君竟與毛遂偕。  ① 平原君:趙勝(?∼西元前351),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。封於平原,故稱為平原君。喜賓客,食客多至數千人,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,亦為趙之名相。② 末:物體的尾端、頂梢。③ 毛遂:戰國時趙國人,生卒年不詳。為平原君門下食客,初無表現,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,與楚王定約立功。④ 蚤:通「早」。⑤ 穎脫:錐處囊中,尖端必冒脫而出。穎,物體尖銳的末端。
【典故】「脫穎而出」原作「穎脫而出」。據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・平原君》載,戰國時,秦國出兵攻打趙國,包圍了趙都邯鄲,情況十分危急,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,請求援救。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,但只選出十九個,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。這時,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,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,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。平原君問:「你在我門下多久了?」毛遂回答:「三年了。」平原君說:「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,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,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。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,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,你還是留下吧!」毛遂說:「我現在自我推薦,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,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讓你把我放進袋中,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,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,鋒芒畢露了!」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,就答應了,讓他一同前往。到了楚國,平原君和楚王會談,從早上到中午,都還沒有結果。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,極力說明趙、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。楚王終於被說服,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。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,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。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,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,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,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。後來「脫穎而出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顯露才能,超越眾人。或比喻從囊中逃脫。
【書證】① 唐・李白〈與韓荊州書〉:「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,寒賤而忽之,則三千賓中有毛遂,使白得脫穎而出,即其人焉。」② 宋・蘇軾〈與參寥〉:「吳子野至,出穎沙彌行草書,瀟然有塵外意,決知不日脫穎而出,不可復沒矣。」③ 宋・謝良《中山狼傳》:「異時脫穎而出,先生之恩大矣。」④ 《清史稿・卷一〇六・選舉志一・學校》:「七年,帝以拔貢六年一舉,人多缺少,妨舉人銓選之路,且生員優者,應科舉時,自可脫穎而出,不專藉選拔為進身。」⑤ 《孽海花・第一三回》:「且說潘尚書本是名流宗匠,文學斗山,這日得了總裁之命,夾袋中許多人物,可以脫穎而出,歡喜自不待言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顯露才能,超越眾人。  用在「卓異超群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在比賽中脫穎而出,受到矚目。② 不經過一番努力,怎麼可能脫穎而出?③ 如果你想要脫穎而出,平時就要多加努力。④ 經過一番努力,他終於脫穎而出,名列前茅。⑤ 小明能從眾多強勁對手中脫穎而出,可見實力不弱。⑥ 此次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,將代表國家到美國參賽。⑦ 他在試鏡會中脫穎而出,得到了演出這個角色的機會。⑧ 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們,一一上臺接受表揚。⑨ 初賽表現平平的他,沒想到居然在決賽時脫穎而出,抱走冠軍盃。⑩ 人們往往只看見冠軍脫穎而出時的榮耀,卻看不到他們平時訓練的辛苦。
【辨似】  穎,音ㄧㄥˇ。物體尖銳的末端。不可寫作「潁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7:56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