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聲色俱厲
释义
聲色俱厲
注音ㄕㄥ ㄙㄜˋ ㄐㄩˋ ㄌㄧˋ拼音shēng sè jù lì近義:正言厲色、疾言厲色反義:和顏悅色關聯:辭色俱厲
【釋義】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。※#語或出晉・裴啟《語林》。△「正言厲色」
【典源】▶ ※#晉・裴啟《語林》(據《太平御覽・卷七〇三・服用部五・如意》引)石崇與王愷爭豪。晉武帝,愷之甥也,每助愷。以珊瑚高二尺許,愷以示之,崇以鐵如意擊之,應手瓦碎。愷聲色俱厲。崇曰:「此不足恨。」乃命取珊瑚,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校,愷悵然自失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晉書・卷六・明帝紀》。② 石崇:西元249∼300,晉南皮人,字季倫。元康初累官至荊州刺史,以劫掠客商致財無數。在河陽營建金谷別墅,後拜衛尉,與貴戚王愷、羊琇之徒,以奢靡相尚。八王之亂時,他與齊王冏結黨,為趙王倫所殺。③ 王愷:字君夫,生卒年不詳,晉東海人。官至後軍將軍,少以才力著名,肆其意色,無所忌憚,與石崇鬥富,極盡奢華之能事。④ 校:當為「枚」之誤,《世說新語・汰侈》正作「枚」。⑤ 悵然自失:神志迷惘,若有所失的樣子。  ▶ 《晉書・卷六・明帝紀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朝野之所欽信,欲誣以不孝而廢焉。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:「皇太子以何德稱?」聲色俱厲,必欲使有言。嶠對曰:「鉤深致遠,蓋非淺局所量。以禮觀之,可稱為孝矣。」眾皆以為信然,敦謀遂止。▶ 另可參考:南朝宋・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・汰侈》
【典故】「聲色俱厲」一語,普遍出現在晉和六朝的文獻,例如裴啟《語林》、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》、《晉書・卷六・明帝紀》等。在較早的《語林》中提到一段故事:晉時石崇與王愷鬥富,用盡了華美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飾。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,經常幫助王愷,給他一些珍寶。有一次,晉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賞賜給王愷,這珊瑚樹枝條茂盛,世上很少有能與它媲美的。王愷把它拿給石崇看。石崇用鐵如意敲它,隨手就打碎了。王愷非常惋惜,聲音臉色都非常嚴厲。石崇說:「不值得遺憾。」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來,高達三尺、四尺,光彩奪目,總共有六十多枚。王愷看了神情顯得迷惘,一付若有所失的樣子。後來「聲色俱厲」演變為成語,被用來指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太平御覽・卷七〇三・服用部五・如意》引晉・裴啟《語林》:「石崇與王愷爭豪。晉武帝,愷之甥也,每助愷,以珊瑚高二尺許,愷以示之,崇以鐵如意擊之,應手瓦碎。愷聲色俱厲。」(源)② 《晉書・卷六・明帝紀》:「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朝野之所欽信,欲誣以不孝而廢焉。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:『皇太子以何德稱?』聲色俱厲,必欲使有言。」③ 《舊五代史・卷八〇・晉書・高祖本紀六》清・邵晉涵注引《舊五代史考異》:「晉祖以彥澤有軍功,釋其罪。濤伏閤抗疏,請置于法。晉祖召見諭之,濤植笏叩階,聲色俱厲,晉祖怒叱之,濤執笏如初。」④ 《宋史・卷三一三・富弼列傳》:「弼聲色俱厲,契丹知不可奪。乃曰:『吾當自遣人議之。』復使劉六符來。」⑤ 《喻世明言・卷四〇・沈小霞相會出師表》:「世蕃愕然,方欲舉手推辭,只見沈鍊聲色俱厲道:『此盃別人喫得,你也喫得。別人怕著你,我沈鍊不怕你!』」
【用法】  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。  用在「激憤惱怒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老師一反平日的溫和,聲色俱厲地要求我們團結。② 我是為你好,才會在你犯錯時,聲色俱厲地斥責你。③ 警察聲色俱厲地喝住歹徒,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。④ 母親說話總是細聲細語,從來沒有聲色俱厲地訓過我們。⑤ 因為屢教屢錯,大師傅不禁聲色俱厲地責罵徒弟,狀極嚇人。⑥ 弟弟這次的過錯實在無法輕饒,難怪母親聲色俱厲地責罵他。⑦ 他演講到結束時,聲色俱厲地喊起殺賊救國的口號,讓在場的聽眾熱血奔騰。
【辨似】  「聲色俱厲」及「正言厲色」都有神情與說話都十分嚴格、毫不寬容的意思。  「聲色俱厲」側重於說話時,帶有怒氣,並且激動;「正言厲色」側重於說話時態度嚴正,不輕佻。
聲色俱厲正言厲色辨似例句
因為屢教屢錯,大師傅不禁~地責罵徒弟,狀極嚇人。
一看父親~的樣子,他趕緊收斂起輕浮的態度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4 20:54: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