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七步之才 |
释义 |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 【词源】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 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 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 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 相煎何太急!’” 【词由】 汉末, 曹操的儿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篡夺了帝位, 称魏文帝。文帝的同母弟东阿王曹植, 十来岁时就能吟诗作赋, 而且写得又快又好。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,曹丕则常怀忌妒。一次, 文帝狠巴巴地对曹植说:“人家都说你才思敏捷, 可我没有面试过。现在限你七步之内, 就要写成一首诗; 如果不能,我就要行大法, 治你欺诳之罪。”曹植无奈, 只得遵命。他还没走满七步, 就做了首诗, 大意是: 煮豆做汤菜, 豆汁熬出来。豆萁在锅底下烧, 豆子在锅里吱吱叫。它们原是同一支根上长出来的, 为什么要这样自相煎熬。据说曹丕听了, 也深深感到内疚哩。 【词义】 七步中成诗的才能。形容才学高超, 文思敏捷。亦作“七步成诗”、“七步成章”。 【书证】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:“七步成章, 吾犹以为迟。”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八十六回:“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, 想来素日篇什必多, 特来求教。”朱自清《诵读教学》:“所谓‘耳治’‘口治’‘目治’这诵读教学三部曲, 日渐纯熟, 则古人的‘一目十行’‘七步成诗’并非难事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3294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