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口如悬河 |
释义 | 口如悬河 南朝宋,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王太尉云:‘郭子玄语议如悬河写(泻)水,注而不竭。’”口:指言语,说话。悬河:瀑布。讲起话来像瀑布倾泻而下,滔滔不绝。形容能言善辩。也比喻健谈。唐·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安能以此上论列?愿借辩口如悬河。”《警世通言》卷一七:“德称口如悬河,宾主颇也得合。”亦作“口似悬河”。唐·白居易《神照上人》诗:“心如定水随形应,口似悬河逐病治。”元·王晔《桃花女》二折:“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,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,则你那口似悬河。”《三国演义》四五回:“假使苏秦、张仪、陆贾、郦生复出,口似悬河,舌如利刃,安能动我心哉!”亦作“口若悬河”。《金瓶梅》三三回:“[韩道国]但遇着人,或坐或立,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就是一回。”《儒林外史》四回:“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,又是本朝确切典故,不由得不信。”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八:“[鲁亮侪]年七十余,银髯垂腹,口若悬河,向制府述水利,娓娓万言,无一涩语闲字。”亦作“口若河悬”。《西湖二集》卷三:“自小聪明绝人,成人长大之后,愈觉聪明无比,饱读儒书,九流三教,无所不能,口若河悬,笔如泉涌,真个是问一答十,问十答百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17112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