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韬光养晦 |
释义 | 韬光养晦 谓敛藏才智,不使外露。清·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自序》:“自顾年老才庸,粗知《易》理,亦急拟独善潜修,韬光养晦。”亦作“晦迹韬光”。元·王仲元《江儿水·叹世》曲:“竹冠草鞋粗布衣,晦迹韬光计。”金·侯善渊《益寿美金花》词:“物我俱忘,晦迹韬光德自长。”明·无名氏《太平宴》头折:“晦迹韬光为隐居,结茅成舍自耕锄。”亦作“韬光晦迹”。《醒世恒言》卷四○:“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、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,就比那奇珍异宝,良金美玉,藏于泥土之中;一旦出世,遇良工匠,切磋琢磨,方始成器。”明·无名氏《女学士》一折:“你正是怀才隐秀多聪慧,因此上韬光晦迹绝名利。”亦作“韬光隐迹”。金·马钰《满庭芳》词:“怀美玉,便韬光隐迹,二十余年。”亦作“韬光灭迹”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四九二引《灵应传》:“虑其后患,乃率其族,韬光灭迹,易姓变名,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。”亦作“韬神晦迹”。《隋书·薛道衡传》:“粤若高祖文皇帝,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,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。”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17112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