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萑苻之盗
释义 huán fú zhī dào
萑苻之盗
萑苻:春秋时郑国泽名。泽中芦苇丛生,为盗贼聚集、出没的地方。指藏匿于草泽中的盗贼。也泛指盗贼、草寇。
❍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大叔为政,不忍猛而宽。郑国多盗,取人于萑苻之泽。大叔悔之,曰:‘吾早从夫子,不及此。’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,尽杀之。”
❍ 唐·徐晋卿《春秋经传类对赋》:“灵见梗阳之巫,宽生萑苻之盗。”
❍ 明·陈子龙《问用兵之地军资供亿不能猝办何法而可》:“至使郡县之吏不能于格外费一钱养一士,故犬吠之警、萑苻之盗势不能扑灭,以至养成大患。”
❍ 清·曾国荃《陈舫仙方伯暨继配夏夫人双寿序》:“晋郑多萑苻之盗,关辅聚草泽之雄。”
 ▲也作“萑蒲之盗”。
❍ 萑蒲:芦苇之类。
❍ 《陈书·高祖纪》:“萑蒲之盗,自反耕农;篁竹之豪,用禀声朔。”
❍ 清·潘耒《费隐君墓表》:“甲申乙酉间,萑蒲之盗四起。”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26566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8:16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