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怨聲載道
释义
怨聲載道
注音ㄩㄢˋ ㄕㄥ ㄗㄞˋ ㄉㄠˋ拼音yuàn shēng zài dào近義:天怒人怨、民怨沸騰反義:有口皆碑、頌聲載道、歌功頌德關聯:怨聲滿道、怨聲盈路、怨聲載路、怨囂載道、載塗怨讟
【釋義】道路上到處充滿了埋怨的聲音。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。語本《後漢書・卷六三・李杜列傳・李固》。
【典源】▶ 《後漢書・卷六三・李杜列傳・李固》(李固)出為廣漢雒令,至白水關,解印綬,還漢中,杜門不交人事。歲中,梁商請為從事中郎。……固欲令商先正風化,退辭高滿,乃奏記曰:「《春秋》褒儀父以開義路,貶無駭以閉利門,夫義路閉則利門開,利門開則義路閉也。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、樊豐之屬,外委周廣、謝惲之徒,開門受賂,署用非次,天下紛然,怨聲滿道。朝廷初立,頗存清靜,未能數年,稍復墮損。左右黨進者,日有遷拜,守死善道者,滯涸窮路,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。  ① 孝安皇帝:劉祜(西元94∼125),年僅十三時,鄧太后立其為帝,鄧太后臨朝,在位二十年卒,年三十二歲。廟號恭宗,諡號孝安皇帝。② 署用非次:任用人才、指派官吏沒有適當的標準。③ 紛然:雜亂的樣子。④ 日有遷拜:指不斷獲得升遷的機會。拜,任命官職。⑤ 滯涸窮路:指沒有獲得賞識而陷入困境。
【典故】據《後漢書・卷六三・李杜列傳・李固》載,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和宦官政爭,造成當時朝野動盪不安,東漢的國運也搖搖欲墜。漢和帝死後,出生才百餘天的殤帝即位,不久即夭折,於是鄧太后與其兄弟鄧騭迎立年僅十三歲的安帝,但大權仍掌握在鄧太后手中。鄧太后死後,安帝親政,鄧氏一門立刻遭到貶黜,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閻氏掌握大權。安帝死後,閻氏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,不久即病死。這時對於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滿的宦官們,便趁機發動政變,殺掉閻氏一門及其同黨,擁立順帝。但順帝即位後,政權並未回到皇帝手中,實權仍由皇后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掌握。梁商見到政局敗壞,民間災異四起,想要整頓朝政,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。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,博學多才,有氣節操守,不同流合汙,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。他曾縱論時弊,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、罷退宦官、用人唯才,但沒有受到採納,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。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,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,於是又上書說道:「安帝在位的時侯,任用外戚小人,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,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,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,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。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,崇尚儉省,用人唯才,才是救國之道。」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。這段話的原文「天下紛然,怨聲滿道」,後來演變出「怨聲載道」這句成語,用來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宋史・卷四四五・文苑列傳・劉夢得》:「時旁郡糾民輸鏹就糴京師,怨聲載道,獨潁昌賴夢得得免。」② 《警世通言・卷四・拗相公飲恨牛山堂》:「民間怨聲載道,天變迭興。」③ 《紅樓夢・第五六回》:「凡有些餘利的,一概入了官中,那時裡外怨聲載道,豈不失了你們這樣人家的大體。」④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九三回》:「偏偏連日大雨不止,鬧得招商局碼頭,泥深沒踝。只這一下子,便鬧到怨聲載道。以後招商船也不肯裝運了,這才罷休。」⑤ 《清史稿・卷一二二・食貨志三》:「兼之強拏剝運,捶撻交加,怨聲載道,不僅失風之虞也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。  用在「民怨四起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股票指數一直跌,投資人怨聲載道。② 同樣是當官,有的人譽滿口碑,有的人則怨聲載道。③ 對這件事,政府的政策搖擺不定,難怪民眾怨聲載道。④ 你們不要怨聲載道了,要知道領導階層已盡力而為了。⑤ 這種毫無預警的減薪作法,當然會引起同仁怨聲載道。⑥ 這個政策完全不顧民情,以致民眾怨聲載道,乃是預料之中。⑦ 這裡的排水工程一直沒有做好,所以每雨必淹,居民怨聲載道。⑧ 許多政策剛推動時難免會怨聲載道,但只要是對的,最後民眾都會接受。⑨ 這條馬路挖挖補補數個月,當地居民怨聲載道,非常不滿牛步化的施工單位。⑩ 自從實施新的打卡制度之後,所有人都怨聲載道,總經理只好下令恢復舊制。⑪ 這條街一到黃昏,攤販都擺到路中央來,人車經過時非常不便,以致大家都怨聲載道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41: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