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枕戈待旦
释义
枕戈待旦
注音ㄓㄣˋ ㄍㄜ ㄉㄞˋ ㄉㄢˋ拼音zhèn gē dài dàn近義:枕戈寢甲、蓄勢待發、嚴陣以待反義:高枕而臥、高枕無憂、醉生夢死關聯:枕戈俟旦
【釋義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。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,隨時準備作戰。#語出晉・孫盛《晉陽秋》。後用「枕戈待旦」形容人全神戒備,絲毫不敢鬆懈。
【典源】▶ #晉・孫盛《晉陽秋》(據南朝宋・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・賞譽》劉孝標注引)逖與司空劉琨俱以雄豪著名。年二十四,與琨同辟司州主簿,情好綢繆,共被而寢。中夜聞雞鳴,俱起曰:「此非惡聲也。」每語世事,則中宵起坐,相謂曰:「若四海鼎沸,豪傑共起,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!」為汝南太守,值京師傾覆,率流民數百家南度,行達泗口,安東板為徐州刺史。逖既有豪才,常慷慨以中原為己任,乃說中宗雪復神州之計,拜為豫州刺史,使自招募。逖遂率部曲百餘家,北度江,誓曰:「祖逖若不清中原而復濟此者,有如大江!」攻城略地,招懷義士,屢摧石虎,虎不敢復闚河南,石勒為逖母墓置守吏。劉琨與親舊書曰:「吾枕戈待旦,志梟逆虜,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!」會其病卒。  ① 劉琨:西元270∼318,字越石,晉魏昌人。惠帝時以功封廣武侯,元帝拜為侍中太尉。劉琨忠於晉室,負重望,為段匹磾所忌而被殺。② 梟:音ㄒㄧㄠ,斬除、消滅。③ 祖生:祖逖(西元266∼321),字士稚,晉范陽人。早年經常與劉琨聞雞起舞,刻苦自勵。元帝時為豫州刺史,渡江擊楫,誓復中原,率師與石勒相持,黃河以南,盡為晉土。後由於朝廷大臣不和,奧援不力,遂憂憤而死。逖,音ㄊㄧˋ  ▶ 另可參考:《晉書・卷六二・劉琨列傳》
【典故】晉朝的祖逖和劉琨都以雄豪著名於世。他們在司州主簿任內,因為意氣相投而成為好朋友,常在半夜聽到雞鳴聲就起來練劍,並且經常說起自己的抱負,想在國家動盪之際以有用之身報效國家。後來祖逖當汝南太守時,國都洛陽被匈奴人占領,他率領百姓往南搬遷到泗口這個地方。等安頓好之後,他向當時尚未即位的晉元帝司馬睿表明復興中原的抱負,於是被任命為豫州刺史,自己招募兵馬北伐,並且發誓說:「如果不能光復中原,就像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回。」果真,他幾次打敗後趙石勒,光復了黃河以南的地方。劉琨知道他被任用後,在寫給親友的信上說:「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,立志消滅叛逆的胡人,常常怕祖逖比我早一步握著鞭子馳騁沙場。」後來「枕戈待旦」被用來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,隨時準備作戰。亦用來形容人全神戒備,絲毫不敢鬆懈。
【書證】① 南朝宋・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・賞譽》劉孝標注引晉・孫盛《晉陽秋》:「劉琨與親舊書曰:『吾枕戈待旦,志梟逆虜,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!』」(源)② 《晉書・卷六二・劉琨列傳》:「與范陽祖逖為友,聞逖被用,與親故書曰:『吾枕戈待旦,志梟逆虜,常恐祖生先吾著鞭。』其意氣相期如此。」③ 《明史・卷二七四・史可法列傳》:「夫我即卑宮菲食,嘗膽臥薪,聚才智精神,枕戈待旦,合方州物力,破釜沉舟,尚虞無救。」④ 明・王世貞《鳴鳳記・第三齣》:「上廑宵旰之憂,下混華戎之辨,誠臣子枕戈待旦之時也。」⑤ 《精忠岳傳・第四七回》:「正國家多事之秋,宜臣子枕戈待旦之日也。」
【用法】▶   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,隨時準備作戰。  用在「警戒備戰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前線將士們枕戈待旦,隨時準備為保家衛國而戰。② 大戰一觸即發,將士們枕戈待旦,一刻也不敢鬆懈。③ 因為戰況相當吃緊,戰士們就在壕溝中枕戈待旦,相當辛苦。▶   形容人全神戒備,絲毫不敢鬆懈。  用在「專注警戒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幾位同仁為了籌備這次的展示會,已經枕戈待旦好些天了。② 聽說這次有幾家公司準備競標,我們得發揮枕戈待旦的精神,爭取最大的機會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8:22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