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朝令夕改
释义
朝令夕改
注音ㄓㄠ ㄌㄧㄥˋ ㄒㄧˋ ㄍㄞˇ拼音zhāo lìng xì gǎi近義:反覆無常、出爾反爾、朝更夕改反義:令出如山、言之不渝關聯:朝令暮改
【釋義】早上下達的命令,到傍晚就改變了。比喻政令、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。語本漢・鼂錯〈論貴粟疏〉。
【典源】▶ 漢・鼂錯〈論貴粟疏〉(據《漢書・卷二四・食貨志上》引)今農夫五口之家,其服役者不下二人,其能耕者不過百畝,百畝之收不過百石。春耕夏耘,秋穫冬臧,伐薪樵,治官府,給繇役;春不得避風塵,夏不得避暑熱,秋不得避陰雨,冬不得避寒凍,四時之間亡日休息;又私自送往迎來,弔死問疾,養孤長幼在其中。勤苦如此,尚復被水旱之災,急政暴(虐)〔賦〕,賦斂不時,朝令而暮改。當具有者半賈而賣,亡者取倍稱之息,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。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,小者坐列販賣,操其奇贏,日游都市,乘上之急,所賣必倍。故其男不耕耘,女不蠶織,衣必文采,食必(梁)〔粱〕肉;亡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因其富厚,交通王侯,力過吏勢,以利相傾;千里游敖,冠蓋相望,乘堅策肥,履絲曳縞。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,農人所以流亡者也。  ① 臧:音ㄘㄤˊ,「藏」的古字。收藏、隱藏。② 繇役:舊時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,包括修城、鋪路、防衛鄉里、戍守邊疆等工作。繇,音ㄧㄠˊ,通「徭」,勞役。③ 亡:音ㄨˊ,同「無」。沒有。④ 送往迎來:形容人忙著應酬的情形。見「送往迎來」。⑤ 被:音ㄅㄟˋ,蒙受、遭遇。⑥ 賦斂:征收賦稅。
【典故】「朝令夕改」原作「朝令暮改」。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,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,因此有「智囊」的美稱。漢文帝時,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,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,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,常常早上的規定,到了晚上就改變了。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,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,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,或者賣掉田地房屋,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。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,將積存的貨物賣掉,獲得暴利。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。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〈論貴粟疏〉,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,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,鼓勵人民從事耕種,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。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,賦稅就可減輕,人民就能安居樂業,國家就會富強安樂。後來「朝令夕改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政令、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。出現「朝令夕改」的書證如《舊唐書・卷一一五・柳公綽列傳》:「長慶元年,罷使,復為京兆尹、兼御史大夫。時河朔復叛,朝廷用兵,補授行營諸將,朝令夕改,驛騎相望。」
【書證】① 《舊唐書・卷一一五・柳公綽列傳》:「長慶元年,罷使,復為京兆尹、兼御史大夫。時河朔復叛,朝廷用兵,補授行營諸將,朝令夕改,驛騎相望。」② 《宋史・卷一七二・趙與懽列傳》:「朝令夕改,非以示作新;旁蹊曲徑,非以肅紀綱。」③ 《資治通鑑・卷二四二・唐紀五十八・穆宗長慶二年》:「又凡用兵,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,朝令夕改,不知所從。不度可否,惟督令速戰。」④ 唐・元稹〈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〉:「門下:吏久其職,人安其業,此前代所以稱理古也。況奪三軍慈愛之帥,換百姓仁惠之長。有迎新送故之困,朝令夕改之煩,自非有為而為,曷若且仍其舊。」⑤ 《明史・卷一八一・劉健列傳》:「即位詔書,天下延頸,而朝令夕改,迄無寧日。百官庶府,仿效成風,非惟廢格不行,抑且變易殆盡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政令、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。  用在「政策反覆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公司的人事制度不斷朝令夕改,引起了不少的爭議。② 好的政策應該要經過審慎評估,才不會頒布之後又朝令夕改。③ 請你不要朝令夕改,一個旅遊地點反覆難定,弄得大家遊興大減!④ 如果政府政策搖擺,朝令夕改,讓人民無所適從,必然怨聲載道。⑤ 許多官員都認為這個政策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,施行後可能會朝令夕改!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07: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