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忠言逆耳
释义
忠言逆耳
注音ㄓㄨㄥ ㄧㄢˊ ㄋㄧˋ ㄦˇ拼音zhōng yán nì ěr近義:良藥苦口關聯:逆耳之言、逆耳忠言
【釋義】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,而不易被人接受。#語本《韓非子・外儲說左上》。△「良藥苦口」、「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」
【典源】▶ #《韓非子・外儲說左上》夫良藥苦於口,而智者勸而飲之。知其入而已己疾也;忠言拂於耳,而明主聽之,知其可以致功也。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史記・卷五五・留侯世家》、《孔子家語・卷四・六本》。② 已:停止、結束。③ 拂:音ㄈㄨˊ,違逆不順。  ▶ 《史記・卷五五・留侯世家》沛公入秦宮,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,意欲留居之。樊噲諫沛公出舍,沛公不聽。良曰:「夫秦為無道,故沛公得至此。夫為天下除殘賊,宜縞素為資。今始入秦,即安其樂,此所謂『助桀為虐』。且『忠言逆耳利於行,毒藥苦口利於病』,願沛公聽樊噲言。」沛公乃還軍霸上。▶ 《孔子家語・卷四・六本》孔子曰:「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,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。湯武以諤諤而昌,桀紂以唯唯而亡。君無爭臣,父無爭子,兄無爭弟,士無爭友,無其過者,未之有也。故曰:『君失之,臣得之;父失之,子得之;兄失之,弟得之;己失之,友得之。』是以國無危亡之兆,家無悖亂之惡,父子兄弟無失,而交友無絕也。」
【典故】戰國七雄中的韓國,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,加上國君無能,人心渙散,以致內憂外患交迫,隨時都可能亡國。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,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,希望能用一己之才,為國效力,挽救國勢。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,卻無法受到重用。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,寫成《韓非子》一書。在《韓非子・外儲說左上》中提到︰有用的藥,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,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,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;忠直的話語,聽起來讓人很難受,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,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。後來「忠言逆耳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,而不易被人接受。
【書證】① 漢・東方朔《七諫・沉江》:「痛忠言之逆耳兮,恨申子之沉江。」② 《後漢書・卷七四下・袁紹劉表列傳・袁紹》:「配聞良藥苦口而利於病,忠言逆耳而便於行。」③ 《三國志・卷五九・吳書・吳主五子傳・孫奮》:「夫良藥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。忠言逆耳,惟達者能受之。」④ 《元史・卷一六八・許國禎列傳》:「世祖曰:『不聽汝言,果困斯疾。』(許國禎)對曰:『良藥苦口既知之矣,忠言逆耳願留意焉!』」⑤ 明・徐𤱻《殺狗記・第四齣》:「手足之親兩不和,忠言逆耳奈如何。」⑥ 《黑籍冤魂・第一三回》:「煙館裡的人,都看這人來歷不明,勸他不要與那人要好,卻是忠言逆耳,哪裡聽得?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,而不易被人接受。  用在「良言刺耳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我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,同仁的批評,我虛心接受。② 我知道這些話會惹你不快,但忠言逆耳,還望多加思量。③ 雖然忠言逆耳,但是為了公司好,該說的話我還是不得不說。④ 他本來就叛逆性強,更何況忠言逆耳,我看你這番話白說了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4:01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