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斯文掃地
释义
斯文掃地
注音ㄙ ㄨㄣˊ ㄙㄠˇ ㄉㄧˋ拼音sī wén sǎo dì近義:五經掃地關聯:斯文委地
【釋義】「斯文」,指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。亦泛指文人或儒士。語出《論語・子罕》。「掃地」,指毀壞廢棄。語本《漢書・卷三三・魏豹等傳》。「斯文掃地」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;後亦指文人不顧操守,自甘墮落。△「五經掃地」、「衣冠掃地」
【典源】㊤ 斯文:▶ 《論語・子罕》子畏於匡,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  ① 斯文:指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。「斯」,此、這些。② 後死者:孔子自謂。③ 匡:地名,春秋時宋國之地,今約在河南省。㊦ 掃地:▶ 《漢書・卷三三・魏豹等傳》贊曰:「周室既壞,至春秋末,諸侯耗盡,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。滅六國,而上古遺烈埽地盡矣。楚漢之際,豪桀相王,唯魏豹、韓信、田儋兄弟為舊國之後,然皆及身而絕。橫之志節,賓客慕義,猶不能自立,豈非天虖!韓氏自弓高後貴顯,蓋周烈近與!」  ① 秦:國名。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,約今甘肅省天水縣。莊公時徙居大丘,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。孝公時定都咸陽,得商鞅變法圖強,積極東侵。惠王時重用張儀,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。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。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,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。② 六國:指戰國時代函谷關以東的楚、齊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大國。③ 遺烈:前人遺留的功業。
【典故】「斯文掃地」係由「斯文」及「掃地」組合而成。「斯文」見於《論語・子罕》。斯,這、此的意思。文,指禮樂教化有關的典章制度。春秋時代,陽虎曾經在匡地施暴為害匡人,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。孔子周遊列國時,途經匡地,因為孔子長相很像陽虎,匡人認為是陽虎又來了,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包圍起來。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害怕,孔子卻十分鎮靜地說道:「自文王去世之後,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不都在我這兒嗎?上天如果要滅絕這些典章制度,我這後生晚輩就沒機會認識了解這些典章制度了;上天既然並未滅絕這些典章制度,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?」「掃地」則見於《漢書・卷三三・魏豹等傳》。魏豹,故魏諸公子。田儋,故齊王田氏後代。韓信,故韓襄王庶出的子孫。班固在為三人寫完傳記後深深感嘆:秦滅六國之後,將六國固有文化和前人功業完全摧毀;至楚漢爭霸之時,豪傑並起,爭奪天下,只有魏豹、田儋和韓信是六國王室之後,然而他們尚未達成復興故國、延續文化的使命,就相繼身亡,這難道不是天意嗎?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斯文掃地」,用來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。亦借指文人不顧操守,自甘墮落。
【書證】① 明・葉紹袁《甲行日注・卷二》:「胡為又遭此不祥,斯文掃地倒冠裳。」② 清・褚人獲《堅瓠十集・卷三・捲堂文》:「徒使斯文掃地,豈知富貴在天?」③ 《野叟曝言・第六一回》:「數其罪而責之,纔洩得公憤,不至斯文掃地。」④ 清・昭槤《嘯亭雜錄・卷八・王樹勳》:「諸名士以翰墨名流,甘為緇衣弟子,以至遭其笞撻之辱,亦可謂斯文掃地矣。」⑤ 《兒女英雄傳・第三四回》:「那位少爺話也收了,接過卷子來,倒給人家斯文掃地的請了個安。」⑥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三六回》:「我原是讀書出身,不曾學過生意,這不懂是我分內的事。偏是他們那一班人,胡說亂道的,鬧了個斯文掃地;聽了也令人可惱。」⑦ 清・徐珂《清稗類鈔・譏諷類・一步登天》:「巡檢作巡撫,一步登天;監生當監臨,斯文掃地。」
【用法】▶   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。  用在「風雅盡失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世道衰微,人心不古;斯文掃地之事,時有所聞,令人慨嘆。② 秦始皇焚書坑儒,造成斯文掃地,可說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。③ 這本小說極盡渲染色情暴力之能事,不免給人有種斯文掃地之感。▶   指文人不顧操守,自甘墮落。  用在「墮落無恥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一個大學生居然會偷書,真是斯文掃地,令人不齒!② 讀書人應有所為,有所不為,怎能為了金錢而做出斯文掃地的事情呢?③ 這位研究生居然抄襲別人的作品,冒充為自己的學術論文,真是斯文掃地。
【辨似】  斯,音。此的意思。不可寫作「思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2:54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