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強弩之末
释义
強弩之末
注音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反義:所向披靡、所向無敵、銳不可當關聯:彊弩之末、強弩末
【釋義】「強弩之末」之「強」,典源作「彊」。「彊」同「強」。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,到射程盡頭,已經沒有力道。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#語本《史記・卷一〇八・韓長孺列傳》。
【典源】▶ #《史記・卷一〇八・韓長孺列傳》匈奴來請和親,天子下議。大行王恢,燕人也,數為邊吏,習知胡事。議曰:「漢與匈奴和親,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。不如勿許,興兵擊之。」安國曰:「千里而戰,兵不獲利。今匈奴負戎馬之足,懷禽獸之心,遷徙鳥舉,難得而制也。得其地不足以為廣,有其眾不足以為彊,自上古不屬為人。漢數千里爭利,則人馬罷,虜以全制其敝。且彊弩之極,矢不能穿魯縞;衝風之末,力不能漂鴻毛。非初不勁,末力衰也。擊之不便,不如和親。」群臣議者多附安國,於是上許和親。  ① 彊:音ㄑㄧㄤˊ,同「強」,強勁有力。② 魯縞:古代魯地所產質地細緻的絲織品。縞,音ㄍㄠˇ,絲織品。③ 衝風:狂風、暴風。④ 漂:使漂浮。  ▶ 另可參考:《漢書・卷五二・竇田灌韓傳・韓安國》
【典故】據《史記・卷一〇八・韓長孺列傳》載:在中國漢代,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,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。西漢武帝時,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,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,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,所以反對議和,主張用兵。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,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,必須長途跋涉,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,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,必定已是人困馬乏。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,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,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;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,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。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,沒有任何勝算。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,都紛紛附和,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。後來「強弩之末」這句成語,就從《史記》文中「彊弩之極,矢不能穿魯縞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
【書證】① 《三國演義・第四三回》:「曹操之眾,遠來疲憊;近追豫州,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。此所謂『強弩之末,勢不能穿魯縞』者也。」② 《明史・卷八四・河渠志二》:「上流既旁潰,又岐下流而分之,其趨雲梯入海口者,譬猶強弩之末耳。」③ 《歧路燈・第一〇二回》:「這士子們詳答互問,有後勁加于前茅者,也就有強弩之末聊以完局者。」④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五〇回》:「自從前兩年開了這個山西賑捐,到了此刻,已成了強弩之末,我看不到幾時,就要停止的了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  用在「氣勢衰竭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敵人氣勢衰竭,看來已是強弩之末,我軍勝利在望。② 經過數日的對抗,雙方都已是強弩之末,兵疲馬困了。③ 參加長跑的選手若是起跑時用力太甚,半途就會像強弩之末,氣力衰竭。④ 對方經過長途行軍,縱有再精壯的武力,恐也是強弩之末,威脅大減了。⑤ 為了避免臨場時陷入強弩之末的窘境,所有選手都須進行超耐力訓練。⑥ 因為前半場耗損體力太多,我隊後半場呈現強弩之末的疲態,欲振乏力了。⑦ 還好子彈經過反彈,距離又遠,射在身上時已是強弩之末,所以我只是受點輕傷。
【辨似】  弩,音ㄋㄨˇ。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。不可寫作「努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4:00: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