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張口結舌
释义
張口結舌
注音ㄓㄤ ㄎㄡˇ ㄐㄧㄝˊ ㄕㄜˊ拼音zhāng kǒu jié shé近義:啞口無言、理屈詞窮、瞠目結舌反義:口若懸河、侃侃而談、喋喋不休、滔滔不絕、呶呶不休
【釋義】結舌,舌頭打結。「張口結舌」形容恐懼慌張,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。◎語本《莊子・秋水》。△「邯鄲學步」、「啞口無言」、「瞠目結舌」
【典源】▶ 《莊子・秋水》公孫龍問於魏牟曰:「龍少學先王之道,長而明仁義之行;合同異,離堅白;然不然,可不可;困百家之知,窮眾口之辯;吾自以為至達已。今吾聞莊子之言,汒焉異之。不知論之不及與,知之弗若與?今吾无所開吾喙,敢問其方。」公子牟隱机大息,仰天而笑曰:「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?……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,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,是猶使蚊負山,商蚷馳河也,必不勝任矣。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,是非埳井之蛙與?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,无南无北,奭然四解,淪於不測;无東无西,始於玄冥,反於大通。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,索之以辯,是直用管闚天,用錐指地也,不亦小乎!子往矣!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?未得國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歸耳。今子不去,將忘子之故,失子之業。」公孫龍口呿而不合,舌舉而不下,乃逸而走。  ① 公孫龍:字子秉,戰國時趙人。生卒年不詳。有白馬非馬及堅白異同之辯,平原君禮遇甚厚,所著書稱公孫龍子,列於名家。② 呿:音ㄑㄩ,張口、開口。③ 逸:奔跑、逃走。▶ 《莊子・天運》孔子曰:「吾乃今於是乎見龍!龍,合而成體,散而成章,乘雲氣而養乎陰陽。予口張而不能嗋,予又何規老耼哉!」  ① 嗋:音ㄒㄧㄝˊ,合。
【典故】「張口結舌」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,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。在《莊子》的〈秋水〉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: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,博聞善辯,勝過所有口才好、學識高的人。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,無法理解,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?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,見識淺薄,眼界狹小。這樣以管窺天、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,要他別再試圖理解,免得就像邯鄲學步,非但沒有學成,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。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,「口呿而不合,舌舉而不下」,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,舌頭舉起卻放不下,也就是張口結舌,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典源又見《莊子・天運》。內容敘述孔子與老子討論「仁義」,孔子聽了老子博大的見解後,「口張而不能嗋」(嗋,音ㄒㄧㄝˊ,合、閉。)意思是說嘴巴張開閉不起來,不知如何回答。後來「張口結舌」這句成語就從莊子「口呿而不合,舌舉而不下」、「口張而不能嗋」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恐懼慌張,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。
【書證】① 《醒世姻緣傳・第八五回》:「一連兩個本合投各衙門的揭帖,做的好多哩著,不緊不慢,辨得總督張口結舌回不上話來,沒奈何叫他辦了個軍罪。」② 《兒女英雄傳・第二三回》:「公子被他問的張口結舌,面紅過耳,坐在那裡只管發怔。」③ 《七俠五義・第三回》:「急來外邊看時,山門已經倒鎖了。又看別處,竟無出路,急忙跑回。包公尚可自主,包興張口結舌說:『三爺,咱們快想出路才好。』」④ 《三俠五義・第二九回》:「且說丫鬟奉命溫酒,剛然下樓,忽聽『哎喲』一聲,轉身就跑上樓來,只嚇得他張口結舌,驚慌失措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恐懼慌張,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。  用在「無話可說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被突來的質疑問得張口結舌,不知所措。② 當謊言被識破時,他張口結舌,慌忙地離開。③ 他在眾人的追問下,一時之間,張口結舌,什麼話也說不出來。④ 老師突然把打瞌睡的學生叫起來提問,讓他張口結舌地說不出話來。⑤ 這個嫌犯雖然預先編了一套說辭,但一看到警察,卻慌亂得張口結舌,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
【辨似】  「張口結舌」及「啞口無言」都有說不出話來的意思。  「張口結舌」側重於一時受到驚嚇、震撼而說不出話的意思;「啞口無言」側重於因理屈辭窮而無法回應的意思。
張口結舌啞口無言辨似例句
他被突來的質疑問得~,不知所措。
主管拿著證據質問小李,讓他~,承認挪用公款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4:21: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