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實事求是
释义
實事求是
注音ㄕˊ ㄕˋ ㄑㄧㄡˊ ㄕˋ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近義:即事窮理、腳踏實地反義:弄虛作假、好高鶩遠
【釋義】做事切實,加求真確。語出《漢書・卷五三・景十三王傳・河間獻王劉德》。
【典源】▶ 《漢書・卷五三・景十三王傳・河間獻王劉德》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,修學好古,實事求是。從民得善書,必為好寫與之,留其真,加金帛賜以招之。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,或有先祖舊書,多奉以奏獻王者,故得書多,與漢朝等。是時,淮南王安亦好書,所招致率多浮辯。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,《周官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老子》之屬,皆經傳說記,七十子之徒所論。其學舉六藝,立《毛氏詩》、《左氏春秋》博士。修禮樂,被服儒術,造次必於儒者。山東諸儒(者)〔多〕從而游。  ① 河間獻王德:劉德(?∼西元前130),西漢景帝第三子。景帝前二年立為河間王。修學好古,從民間求得好書,必留真本,把精繕的副本還給對方,還加賜財物給他,所以大家都把先人遺留下的書獻給他,他的藏書量後來甚至與官方一樣多。修禮樂,好儒術,山東諸儒多從之游。卒謚獻。② 善書:好書。③ 真:正本。④ 金帛:金,指銅或黃金;帛,絲織物的總稱;合起來作為財物的通稱。⑤ 繇是:自此以後。繇,音ㄧㄡˊ,通「由」。⑥ 不遠千里:不以跋涉遠路為苦。形容來人的熱忱。見「不遠千里」。⑦ 漢朝:指當時的朝廷。
【典故】「實事求是」是東漢班固在《漢書》裡用來形容河間獻王劉德的話。劉德是西漢景帝的第三個兒子,被封為河間王,卒謚獻,故後人稱之為河間獻王。據史書記載,秦始皇焚書後,古代書籍幾乎毀滅殆盡,劉德經常派人向民間訪求,因此蒐集到不少先秦時代的珍貴古書,與朝廷藏書量不相上下。他尊崇儒術,勤於修習禮樂,治學嚴謹,所以班固稱許他道:「修古好學,實事求是。」到了唐代,學者顏師古曾注解「實事求是」說:「務得事實,每求真是也。」由此,我們知道,劉德在做學問時,必定依據掌握到的事實為根據,以獲取正確的結論。後來「實事求是」演變為成語,就用來指做事切實,加求真確。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漢書・卷五三・景十三王傳・河間獻王劉德》:「修學好古,實事求是。」(源)② 《官場現形記・第二回》:「一層一層剝削了去,到得本官就有限了;所以反不及他做這典史的,倒可以事事躬親,實事求是。」③ 清・梁章鉅《浪跡叢談・卷九・焦山鼎銘》:「此銘不類商器,當是宣王時臣,則已先(羅)茗香言之;特茗香實事求是,尤令人拍案稱快耳。」④ 清・譚嗣同《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・卷一・金陵測量會章程》:「且此會既為學問起見,尤不應有迎送寒暄種種虛文應酬,方為實事求是。」⑤ 清・江藩《漢學師承記・卷六・邵晉涵》:「撰述又有《孟子述義》、《穀梁正義》……,皆實事求是,為學者有益之書。」⑥ 《清史稿・卷五〇二・藝術列傳一・周學海》:「(周學海)博覽群籍,實事求是,不取依託附會。」
【用法】  做事切實,力求真確。  用在「仔細求證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為學當實事求是,不要好高騖遠,學問才能精進。② 凡是公務,無論大小,我們都應實事求是,認真面對。③ 一味構築空中樓閣毫無意義,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去規劃未來。④ 當法官的他,連處理孩子的糾紛時,都會實事求是,一絲不苟。⑤ 身為主管,評定屬下的績效必須實事求是,不可以主觀的成見為依據。⑥ 你當初若能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寫新聞,怎會落得今日官司纏身的地步?⑦ 這次選舉的結果讓人發現,實事求是的政治人物,遠比弄虛作假的受選民歡迎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9/1 12:00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