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鷸蚌相爭
释义
鷸蚌相爭
注音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關聯:鷸蚌相危、鷸蚌相持、鷸蚌相鬥
【釋義】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,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典出《戰國策・燕策二》。△「漁人得利」、「鷸蚌相持,漁人得利」
【典源】▶ 《戰國策・燕策二》趙且伐燕,蘇代為燕謂惠王曰:「今者臣來,過易水,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鷸曰:『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』蚌亦謂鷸曰:『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』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并禽之。今趙且伐燕,燕、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故願王之熟計之也。」惠王曰:「善。」乃止。  ① 蚌:動物名。軟體動物門斧足綱。體軟有殼,大者長八九寸,能產珠,殼可製器。或稱為「二枚貝」、「蛤蚌」、「蛤蜊」。② 出曝:打開殼晒太陽。曝,音ㄆㄨˋ,晒。③ 鷸:音ㄩˋ,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。種類繁多。嘴、腳均長,體格大小不一。羽毛多為灰、褐等暗色調。常涉水捕食小魚、貝類及昆蟲等。④ 拑:音ㄑㄧㄢˊ,夾住、挾持。⑤ 喙:音ㄏㄨㄟˋ,鳥獸等動物的嘴。⑥ 禽:捕捉。通「擒」。
【典故】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
【用法】  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,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  用在「爭鬥兩失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由於兄弟鷸蚌相爭,互不相讓,結果造成家族企業遭人併購的結局。② 今年夏天,電器業者鷸蚌相爭,降價促銷,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贏家。③ 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,鷸蚌相爭,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。④ 這次選戰在黨內不同派系鷸蚌相爭之下,終於讓對手平白地坐收漁翁之利。⑤ 鷸蚌相爭的結果,必然兩敗俱傷,與其讓人坐收漁利,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!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06: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