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如釋重負 |
释义 | 如釋重負㊣ 注音:ㄖㄨˊ ㄕˋ ㄓㄨㄥˋ ㄈㄨˋ拼音:rú shì zhòng fù近義:了無牽掛反義:千鈞重負、千鈞重負關聯:若釋重負、如釋負、如釋負擔 【釋義】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。語出《穀梁傳・昭公二十九年》。後亦用「如釋重負」比喻責任已盡,身心輕鬆愉快。 【典源】▶ 《穀梁傳・昭公二十九年》〔經〕冬十月,鄆潰。〔傳〕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。上下不相得則惡矣,亦譏公也。昭公出奔①,民如釋重負。注 ① 昭公出奔:昭公出走至晉國的乾侯。 【典故】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,是襄公的庶子,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,但卻整天嬉戲無度,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,昏庸無能。魯國的實際權力,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(季孫氏、叔孫氏、孟孫氏)手中,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。昭公二十五年時,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,昭公逃奔到齊國。後來又到了晉國,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,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,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。當初昭公在出走時,先居於鄆城,仍然不能改德修行,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。因此《穀梁傳》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,對鄆城的人民來說,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。後來「如釋重負」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,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,身心輕鬆愉快。 【書證】① 《穀梁傳・昭公二十九年》:「昭公出奔,民如釋重負。」(源)② 《初刻拍案驚奇・卷三〇》:「太守得他去了,如釋重負,背上也輕鬆了好些。」③ 《聊齋志異・卷五・花姑子》:「又以衣覆餘餅,懵㥭酣睡,辰分始醒,如釋重負。」④ 《聊齋志異・卷一一・陳雲棲》:「是日,從夫人歸,得所託,如釋重負焉。」⑤ 《官場現形記・第五七回》:「首縣正在為難,齊巧院上派人下來說:『把外國兇手,先送到洋務局裡安置。……』首縣聞言,如釋重負,趕忙前去驗屍,提問苦主鄰右。」⑥ 清・方苞〈考槃集序〉:「君子難進而易退,非以為名也,所見者大。故其進也,常覺其志之難稱;而其退也,如釋重負然。」 【用法】▶ ⒈義 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。類 用在「紓解放鬆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聽到醫生說父親已無大礙,我們都如釋重負。② 這件祕密揭露後,她反而如釋重負,多年來心頭的陰影一掃而空。③ 恐怖的颱風夜終於過了,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,感到如釋重負。▶ ⒉義 比喻責任已盡,身心輕鬆愉快。類 用在「紓解放鬆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看到兒子成家立業,他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。② 知道自己錄取後,他一掃陰霾,如釋重負地噓了口氣。③ 看到大家都如預期的上榜了,老師這才如釋重負地露出笑容。④ 期末考終於結束了,大家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,開始籌劃即將開始的暑假生活。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