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驚弓之鳥
释义
驚弓之鳥
注音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近義:心有餘悸、談虎色變關聯:傷弓之鳥、傷矢之禽、驚弦之鳥
【釋義】曾受過箭傷,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會驚懼的鳥。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典出《戰國策・楚策四》。
【典源】▶ 《戰國策・楚策四》天下合從。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:「君有將乎?」曰:「有矣,僕欲將臨武君。」魏加曰:「臣少之時好射,臣願以射譬之,可乎?」春申君曰:「可。」加曰:「異日者,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,仰見飛鳥。更羸謂魏王曰:『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。』魏王曰:『然則射可至此乎?』更羸曰:『可。』有間,雁從東方來,更羸以虛發而下之。魏王曰:『然則射可至此乎?』更羸曰:『此孽也。』王曰:『先生何以知之?』對曰:『其飛徐而鳴悲。飛徐者,故瘡痛也;鳴悲者,久失群也;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。聞弦音,引而高飛,故瘡隕也。』今臨武君嘗為秦孽,不可為拒秦之將也。」  ① 更羸:戰國時代魏國人,生卒年不詳,擅長射箭。羸,音ㄌㄟˊ② 魏王:戰國時代魏國國君,未知確指何人。③ 京臺:高臺;京,高。一說:臺名。④ 下:使落下。⑤ 有間:不久;有一會兒。間,音ㄐㄧㄢˋ⑥ 孽:言有傷痛,如孽子身有隱痛。⑦ 徐:緩慢。⑧ 故瘡:舊傷。⑨ 息:消除;痊癒。⑩ 至:一本作「去」,當從之。⑪ 臨武君:楚國將領,生卒年不詳。⑫ 秦孽:言嘗敗於秦。其事未詳。
【典故】據《戰國策・楚策四》載,戰國時代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決定聯合起來,以「合縱」政策對抗秦國,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。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,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,因為自己少時好射,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:「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,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,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。魏王不相信。過了一會兒,東方飛來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,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。魏王吃驚地問:『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?』更羸解釋說:『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。』魏王又問:『你怎麼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說:『這雁飛得很慢,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;鳴叫聲悲傷,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。舊傷還沒好,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,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驚惶地往上飛高,舊傷迸裂,掉了下來。』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,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,就像這隻雁一樣,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驚弓之鳥」,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晉書・卷七一・王鑒列傳》:「黷武之眾易動,驚弓之鳥難安,鑒之所甚懼也。」② 《石點頭・卷四・瞿鳳奴情愆死蓋》:「方氏本是驚弓之鳥,聽見官司兩字,十分害怕。」③ 《歧路燈・第八一回》:「紹聞是驚弓之鳥,嚇了一跳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  用在「驚懼恐慌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敵軍連吃幾次敗仗,已經成了驚弓之鳥。② 對方雖是驚弓之鳥,也得注意他們的動向。③ 被釋放的肉票,像驚弓之鳥,帶著倉惶的眼神。④ 從戰場歷劫歸來的戰士難民,有如驚弓之鳥,寢食難安。⑤ 警方已全面發布追緝令,罪犯者已成為驚弓之鳥,惶惶難安。⑥ 他已被嚇破膽了,稍有聲響,就好像驚弓之鳥一樣,不能自持。⑦ 那些潰敗的軍隊已是驚弓之鳥,聽到鞭炮聲,卻也嚇得四處走避。⑧ 方才喘一口氣,伏兵又現,這群驚弓之鳥嚇得抱頭鼠竄,各自逃命。⑨ 強烈地震後,大家都成了驚弓之鳥,稍有震動,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9:54: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