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馬革裹屍
释义
馬革裹屍
注音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拼音mǎ gé guǒ shī近義:以身許國、捐軀報國反義:貪生怕死、臨陣脫逃關聯:馬革裹尸、裹尸馬革
【釋義】「馬革裹屍」典源作「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屍」。「馬革裹屍」指戰死沙場,無有棺槨,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以歸葬。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#語出《東觀漢記・卷一二・馬援列傳》。
【典源】▶ #《東觀漢記・卷一二・馬援列傳》援振旅京師,賜車一乘。援曰:「方今匈奴、烏桓尚擾北邊,欲自請擊之。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尸還葬耳,何能臥床上,在兒女子手中耶?」故人孟冀曰:「諒為烈士,當如此矣。」  ① 匈奴: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。② 烏桓:古代民族之一。本屬東胡,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,餘眾退保烏桓山(今熱河省境內),因以為號。漢獻帝建安年間,徙居內地,與漢人融化。或作「烏丸」。③ 邊野:邊遠的地方,指戰場。④ 尸:死人的軀體。「尸」同「屍」。  ▶ 另可參考:《後漢書・卷二四・馬援列傳》
【典故】「馬革裹屍」原作「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屍」。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。馬援(西元前14∼西元49),字文淵,東漢茂陵(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)人。初依隗囂,後歸光武,拜伏波將軍,平交趾,世稱「馬伏波」。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,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,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,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,就擅自釋放了他們,自己也丟了官,逃到北地郡。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,因為經營得法,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。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,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。後來馬投靠光武帝,建立了許多的戰功,拜伏波將軍,封為新息侯。公元四四年,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,有人勸他應該退休,好好在家安享天年,不要再奔波沙場。但是馬援拒絕了,並且很豪邁地說:「現在北方還有匈奴、烏桓為患,我正要去肅清他們。身為男子漢大丈夫,就應該死在沙場上,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,怎麼可以躺在床上,死在兒女的手中呢?」平定了匈奴、烏桓之後,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。當地氣候炎熱,環境惡劣,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,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。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,不肯離開,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、馬革裹屍的壯志。後來「馬革裹屍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
【書證】① 北齊・朱瑒〈與徐陵請王琳首書〉:「誠復馬革裹屍,遂其平生之志;原野暴體,全彼人臣之節。」② 宋・辛棄疾〈滿江紅・漢水東流〉詞:「馬革裹屍自當誓,蛾眉伐性休重說。」③ 《三國演義・第五一回》:「瑜聽罷,於床上奮然躍起曰:『大丈夫既食君祿,當死於戰場,以馬革裹屍還,幸也!豈可為我一人,而廢國家大事乎?』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  用在「英勇報國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,為國捐軀的氣節。② 男兒立志在沙場,即使是馬革裹屍,也無怨無悔。③ 身為軍人就該為國家效命,即使是馬革裹屍,也死而無憾。④ 上陣殺敵,為國為民,即使戰死沙場,馬革裹屍,也在所不辭。⑤ 身為軍人,為了國家人民,即使戰死沙場,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。⑥ 軍人的生命應該表現在沙場上,縱然是馬革裹屍,也是死得其所。⑦ 在這場戰爭中,有多少士兵戰死戰場,馬革裹屍,留下家人無限的傷痛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8:42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