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揭竿而起 |
释义 | 揭竿而起㊣ 注音: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拼音:jiē gān ér qǐ關聯:揭竿為旗、揭竿起 【釋義】高舉竹竿作為號召、指揮群眾的旗幟。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,反抗暴秦的事跡。#語本漢・賈誼〈過秦論〉。後用「揭竿而起」比喻起義舉事。 【典源】▶ #漢・賈誼〈過秦論〉(據《史記・卷六・秦始皇本紀》引)秦王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秦王既沒,餘威振於殊俗。陳涉,罋牖繩樞之子,甿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,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、猗頓之富,躡足①行伍②之閒,而倔起什伯③之中,率罷散④之卒,將⑤數百之眾,而轉攻秦。斬木為兵⑥,揭竿為旗,天下雲集響應,贏糧⑦而景從⑧,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。注 ① 躡足:參與其中。躡,音ㄋㄧㄝˋ。② 行伍:軍隊的行列,古代以五人為伍,二十五人為行。亦泛稱軍隊。行,音ㄏㄤˊ。③ 什伯:古時軍隊中的基層編制單位,在《史記・卷四八・陳涉世家》則作「仟佰」,「仟」當作「什」。什,音ㄕˊ,十人之長。伯,通「佰」,百人之長。④ 罷散:疲困散亂。罷,音ㄆㄧˊ。⑤ 將:音ㄐㄧㄤˋ,率領。⑥ 兵:指兵器。⑦ 贏糧:擔負著糧食。贏,音ㄧㄥˊ,擔負。⑧ 景從:緊相追隨,如影隨形。景,音ㄧㄥˇ,「影」本字。參 ▶ 另可參考:《史記・卷四八・陳涉世家》 【典故】「揭竿而起」典源作「揭竿為旗」,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〈過秦論〉。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,以致陳涉(名勝,字涉)能以一介貧賤之士,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,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,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,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,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。後來「揭竿而起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起義舉事。在《史記・卷四八・陳涉世家》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。 【書證】① 清・范文炗《沈華陽傳》:「逆賊張獻忠屢出沒於楚、蜀之交,所在殘破,揭竿而起者,浸不可制。」② 清・李伯元《南亭筆記・卷七》:「(陳)國瑞本居六合,有妻有子。李長壽揭竿而起,據有城池,見子絕愛憐之,撫如己出。」③ 《清史稿・卷四三九・戴鴻慈列傳》:「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,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利者,即波蘭人也。」④ 清・章炳麟〈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〉:「李自成者,迫於飢寒,揭竿而起,固無革命觀念,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。」⑤ 清・昭槤《嘯亭雜錄・卷八・楊誠齋軍門》:「公嘗入陛見,其署篆者暴虐,激變營兵,亂軍蒲大芳揭竿而起。」 【用法】義 比喻起義舉事。類 用在「民反起義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苛政肆虐,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。② 秦朝末年,農民在陳勝、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,反抗暴秦的統治。③ 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,為了生存,人民只有揭竿而起,奮力一搏。④ 政府如果橫徵暴斂,必然導致民不聊生,人民便會揭竿而起,反抗到底。⑤ 政治腐敗,加上天災流行、人禍不斷,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,尋求一線生機。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