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風燭殘年
释义
風燭殘年
注音ㄈㄥ ㄓㄨˊ ㄘㄢˊ ㄋㄧㄢˊ拼音fēng zhú cán nián近義:日薄西山、行將就木、風中殘燭反義:年富力強、春秋鼎盛
【釋義】「風燭」,燈燭在風中搖曳,明暗不定,也極易滅熄。比喻人生命可危。語本古辭〈怨詩行〉。「殘年」,暮年。語出《列子・湯問》。「風燭殘年」形容人身體孱弱,不久於世的晚年。
【典源】㊤ 風燭:▶ 古辭〈怨詩行〉(據《樂府詩集・卷四一・相和歌辭一六》引)天德悠且長,人命一何促。百年未幾時,奄若風吹燭。嘉賓難再遇,人命不可續。齊度遊四方,各繫太山錄。人間樂未央,忽然歸東嶽。當須盪中情,遊心恣所欲。  ① 促:短促。② 奄:音ㄧㄢˇ,急遽、匆促。㊦ 殘年:▶ 《列子・湯問》太形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萬仞;本在冀州之南,河陽之北。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懲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……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,叩石墾壤,箕畚運於渤海之尾。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,始齔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節,始一反焉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,曰:「甚矣汝之不惠!以殘年餘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;其如土石何?」北山愚公長息曰:「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;曾不若孀妻弱子。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;子子孫孫,無窮匱也;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」河曲智叟亡以應。  ① 河曲智叟:一位住在黃河曲流處的智慧長者。② 不惠:不聰明。惠,或作慧。③ 曾:音ㄗㄥ。尚且。
【典故】「風燭殘年」係由「風燭」及「殘年」二語詞組合而成。「風燭」即「風中之燭」,意指燈燭在風中搖晃,隨時都有可能被吹滅,比喻身體孱弱,生命即將消逝。「風燭」一詞見於古辭〈怨詩行〉,此詩內容為感嘆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暫,隨時光流轉,頃刻間就如風中的燭火,岌岌可危。「殘年」則見於《列子・湯問》中一則愚公移山的故事。相傳太行、王屋兩山本在河南、漢水之間,愚公住在兩山之北,兩座大山的阻擋使他出入非常不便。高齡九十的他,於是率領著家人,一鏟一鏟地想把山鏟平。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,笑著阻止他說:「你真傻啊!你以為自己還能活多久?別說把山剷平,我看你連稍微毀損它的能力都沒有。」愚公聽了並不為所動,仍是繼續堅持下去,終於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,把兩座大山給移走了。「殘年」一詞即見於智叟嘲笑愚公的話:「以殘年餘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;其如土石何?」意思是說愚公九十歲了,能存活的日子本來就不多,不可能做出什麼成績。「殘年」即指暮年、老年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風燭殘年」,用來形容人身體衰弱,不久於世的晚年,例如清代小說《蕩寇志・第七六回》:「賢侄,但願天可憐見,著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。老夫風燭殘年,倘不能親見,九泉下也兀自歡喜。」這裡便是以「風燭殘年」比喻年事已高,不久於世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兒女英雄傳・第二一回》:「再說設或生個不肖之子,漫講得濟,只這風燭殘年,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,望肚子裡流。」② 《蕩寇志・第七六回》:「賢侄,但願天可憐見,著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。老夫風燭殘年,倘不能親見,九泉下也兀自歡喜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人身體孱弱,不久於世的晚年。  用在「垂老暮年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已是風燭殘年的他,昔日戰場上的英姿已不復可見。② 雖已屆風燭殘年,只要有心,依然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。③ 邁入風燭殘年的無依老兵,需要社會大眾的援助及關懷。④ 身邊有兒孫承歡膝下,是讓風燭殘年的老人感到最欣慰的事。⑤ 戰火中,他失去了親愛的家人,只能一個人孤寂地度過風燭殘年。⑥ 聽到兒子在受獎時所說的感言,已是風燭殘年的父親感動得流下淚來。⑦ 他年輕時好賭成性,導致夫妻離異,如今風燭殘年,心生悔悟,但已為時太晚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8:07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