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城下之盟
释义
城下之盟
注音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關聯:城下盟
【釋義】敵國軍隊兵臨城下,抵擋不住,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。◎語出《左傳・桓公十二年》。後用「城下之盟」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。
【典源】▶ 《左傳・桓公十二年》楚伐絞,軍其南門。莫敖屈瑕曰:「絞小而輕,輕則寡謀。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。」從之。絞人獲三十人。明日,絞人爭出,驅楚役徒於山中。楚人坐其北門,而覆山下,大敗之。為城下之盟而還。  ① 絞:春秋時的一個小國,在今湖北省鄖縣西北。② 役徒:服勞役的人,指采樵者。③ 坐:堅守不去。④ 覆:隱藏、埋伏。⑤ 諸:之乎二字的合音。「之」是代詞,「乎」是助詞。▶ 《左傳・文公十五年》新城之盟,蔡人不與。晉郤缺以上軍、下軍伐蔡,曰:「弱不可以怠。」戊申入蔡,以城下之盟而還。▶ 《左傳・宣公十五年》夏五月,楚師將去宋。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,曰:「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,王弃言焉。」王不能荅。申叔時僕,曰:「築室,反耕者,宋必聽命。」從之。宋人懼,使華元夜入楚師,登子反之床,起之,曰:「寡君使元以病告,曰:『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雖然,城下之盟,有以國斃,不能從也。去我三十里,唯命是聽。』」子反懼,與之盟,而告王。退三十里,宋及楚平。▶ 《左傳・哀公八年》吳人行成,將盟,景伯曰:「楚人圍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猶無城下之盟;我未及虧,而有城下之盟,是棄國也。吳輕而遠,不能久,將歸矣,請少待之。」弗從。景伯負載,造於萊門。
【典故】「城下之盟」原意是:敵國軍隊兵臨城下,抵擋不住,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。《左傳・桓公十二年》有一段記載:春秋時期,勢力強大的楚國常併吞周圍小國,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。桓公十二年,楚王派兵攻打絞國,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,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,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。為了誘出絞國人,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,絞國人果然中計,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,第二天更加大膽,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。沒想到在回程時,中了楚軍的埋伏,打了大敗仗,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「城下之盟」。後來「城下之盟」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。如《宋史・卷二八一・寇準列傳》:「城下之盟,《春秋》恥之;澶淵之舉,是城下之盟也。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,其何恥如之!」
【書證】① 《左傳・桓公十二年》:「明日,絞人爭出,驅楚役徒於山中。楚人坐其北門,而覆諸山下,大敗之。為城下之盟而還。」(源)② 《左傳・文公十五年》:「新城之盟,蔡人不與。晉郤缺以上軍、下軍伐蔡,曰:『弱不可以怠。』戊申入蔡,以城下之盟而還。」(源)③ 《左傳・宣公十五年》:「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雖然,城下之盟,有以國斃,不能從也。」(源)④ 《左傳・哀公八年》:「楚人圍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猶無城下之盟;我未及虧,而有城下之盟,是棄國也。」(源)⑤ 唐・牛僧孺《玄怪錄・卷三・掠剩使》:「俄而蕃渾騷動,朝廷知之,又慮其叛,……遂為城下之盟,卒如其說也。」⑥ 《宋史・卷二八一・寇準列傳》:「城下之盟,《春秋》恥之;澶淵之舉,是城下之盟也。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,其何恥如之!」⑦ 《明史・卷二五九・袁崇煥列傳》:「然都人驟遭兵,怨謗紛起,謂崇煥縱敵擁兵。朝士因前通和議,誣其引敵脅和,將為城下之盟。」⑧ 《東周列國志・第一八回》:「孤有犬馬之疾,未獲奔命。君以大義責之,孤知罪矣!然城下之盟,孤實恥之!若退舍於君之境上,孤敢不捧玉帛以從。」⑨ 清・樂鈞《耳食錄・卷三・大王》:「某乙雄於力,其儕共推之,眾言某宅素凶,約敢下榻者,當醵酒相勞,乙故酒徒,聞之欣然曰:『請以麴君為息壤,願往見魑魅為城下之盟,倘辱命,任公等遺我巾幗。』」
【用法】  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。  用在「喪權條約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戰爭結束後,失敗的國家,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。② 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,屢次簽訂城下之盟。③ 如今敵眾我寡,只好簽下城下之盟,以減少傷亡。④ 八國聯軍攻佔北京,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〈辛丑條約〉。⑤ 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,既談合併就要公平,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,完全受制於他們?⑥ 宋朝因為積弱,所以和外族交戰,往往無論勝敗都簽下了城下之盟,蘇洵因此寫了一篇〈六國〉來諷刺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8:15: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