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唾手可得
释义
唾手可得
注音ㄊㄨㄛˋ ㄕㄡˇ ㄎㄜˇ ㄉㄜˊ拼音tuò shǒu kě dé近義:易如反掌、探囊取物、輕而易舉反義:荊天棘地、移山填海、談何容易關聯:唾手可取
【釋義】唾手,往手上吐唾沫。「唾手可得」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。語本晉・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。△「拱手而取」
【典源】▶ 晉・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(據《後漢書・卷七三・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・公孫瓚》李賢注引)曰:「始天下兵起,我謂唾掌而決。」  ① 瓚:公孫瓚(?∼西元199),東漢遼西令支人,字伯珪。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,以鎮壓黃巾軍,拜奮武將軍,封薊侯。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,因其自恃才力,個性貪暴,使得百姓將士離散。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,自焚而死。
【典故】三國時代,群雄並起,公孫瓚據有冀州,與袁紹對峙,情勢本大有可為。但在一連串的戰爭之中,公孫瓚敗多勝少,原本的雄心壯志逐漸地消磨殆盡,於是興起了避世的念頭。公孫瓚找到了易守難攻的易京做為據點,將之建築成堅不可摧的堡壘。他先在堡壘的外圍挖掘了十道塹壕,又在其內填起多座高大的土丘,土丘之上再建築高樓,自己便住在當中最堅固、高大的高樓之內。他又在堡壘之中儲存了三百萬斛的米糧,打算休養生息,直到天下大勢底定。有人問公孫瓚為何如此時,他回答說:「當初我以為平定天下,唾掌可決。從今日的形勢看來,並非如此。不妨暫時退守,以待時機。」可惜公孫瓚消極守成的想法,反而讓他忘記了進取之心,加上他親近小人,無法任用賢能,為了積存錢糧而橫征暴斂,失去民心,終至敗亡。後來「唾手可得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水滸傳・第九七回》:「今當乘其驚懼,開以自新之路,明其利害之機。城中必縛將出降,兵不血刃,此城唾手可得。」② 《三國演義・第七回》:「韓馥無謀之輩,必請將軍領州事,就中取事,唾手可得。」③ 《說唐演義・第六〇回》:「眼見關內無人,此關唾手可得也。」④ 《東周列國志・第七回》:「此城唾手可得,不意鄭兵相助,又費時日。奈何?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。  用在「輕易得手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這事雖不是唾手可得,但也不是太難。② 這件事不難,待我打通關節,自然唾手可得。③ 這座獎盃,以我們的實力,可以說唾手可得。④ 眼前這個唾手可得的機會,有誰能抗拒得了誘惑。⑤ 自古以來,要成就大事業絕不是輕而易舉、唾手可得的。⑥ 實在是因為我們太得意忘形了,唾手可得的獎盃只好拱手讓人了。
【辨似】  唾,音ㄊㄨㄛˋ。吐口水。不可作「垂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35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