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名正言順
释义
名正言順
注音ㄇㄧㄥˊ ㄓㄥˋ ㄧㄢˊ ㄕㄨㄣˋ拼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近義:堂堂正正反義:盜名竊位
【釋義】形容名分正當,言詞合理。語本《論語・子路》。後用「名正言順」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,不容置疑。△「手足無措」
【典源】▶ 《論語・子路》子路曰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「有是哉?子之迂也!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錯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」  ① 名:名分。名指一個人在社會上擁有的名位,分(ㄈㄣˋ)指他應盡的義務和應享的權利。② 順:合理。
【典故】春秋衛靈公死後,衛人立蒯聵(ㄎㄨㄞˇ ㄎㄨㄟˋ)之子輒,是為出公。這一年的六月,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,與輒對立。直到出公五年,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,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。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,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。於是子路問孔子:「如果您去主政,要先從哪裡下手?」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名實錯亂的局面,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,所以說:「如果非做不可的話,就從正名入手吧。」並且說出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」,意思是說:名分不止,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。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《論語・子路》。後來「名正言順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,不容置疑。
【書證】① 宋・蘇軾〈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敕〉:「先王之論理財也,必繼之以正辭。名正而言順,則財可得而理,民可得而正。」② 《續資治通鑑・卷一一一・宋紀一一一・高宗紹興二年》:「方其批付三省,合稱御筆;三省奉而行之,則合稱聖旨;然後名正言順。」③ 元・鄭光祖《倩女離魂・第二折》:「老夫人許了親事,待小生得官回來,諧兩姓之好,卻不名正言順?你今私自趕來,有玷風化,是何道理?」④ 《三國演義・第七三回》:「今曹操專權,百姓無主;主公仁義著於天下,今已撫有兩川之地,可以應天順人,即皇帝位,名正言順,以討國賊。」⑤ 明・王守仁《傳習錄・卷上・中庸首章》:「則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名正言順,一舉而可為政於天下矣。孔子正名,或是如此。」⑥ 《紅樓夢・第四八回》:「他既說的名正言順,媽就打量著丟了八百一千銀子,竟交與他試一試。」
【用法】  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,不容置疑。  用在「合理正當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所做的事總是名正言順,所以不曾受到非議。② 總算拿到了駕照,這下可以名正言順地騎車去兜風了。③ 你們應該先向校方申請場地,才可以名正言順地舉辦活動。④ 王經理得到董事長授權整頓營業部門,名正言順,誰敢不服?⑤ 本來是件名正言順的事,被你這樣一搞,什麼立場都沒有了。⑥ 身為監察委員,對於公務員失職提出彈劾,本是名正言順的事。⑦ 選舉結果公布,蘇同學的得票數最高,名正言順地成為下一屆學生會長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8:41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