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捨本逐末
释义
捨本逐末
注音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拼音shě běn zhú mò近義:本末倒置、買櫝還珠反義:追本窮源關聯:舍本事末、舍本問末、舍本務末、背本趨末、棄本逐末、棄本就末、舍本理末、背本逐末、舍本逐末、舍本即末、逐末捨本、損本逐末、逐末遺本
【釋義】指人民不務農業而從事工、商。#語本《呂氏春秋・士容論・上農》。後用「捨本逐末」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,只重視微末小節。△「舍本治末」、「捨本就末」
【典源】▶ #《呂氏春秋・士容論・上農》三曰: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,先務於農民。農非徒為地利也,貴其志也。民農則樸,樸則易用,易用則邊境安,主位尊。民農則重,重則少私義,少私義則公法立,力專一。民農則其產復,其產復則重徙,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。民舍本而事末,則不令;不令則不可以守,不可以戰。民舍本而事末,則其產約;其產約而輕遷徙,輕遷徙,則國家有患,皆有遠志,無有居心。民舍本而事末,則好智;好智則多詐,多詐則巧法令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。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戰國策・齊策四》。② 舍:通「捨」,音ㄕㄜˇ,捨棄。③ 事:從事。④ 產約:農作物生產量少。約,減少。⑤ 居心:安居鄉土之心。⑥ 好智:喜愛耍小聰明。好,音ㄏㄠˋ⑦ 巧法令:工於玩弄法令。  ▶ 《戰國策・齊策四》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。書未發,威后問使者曰:「歲亦無恙耶?民亦無恙耶?王亦無恙耶?」使者不說,曰:「臣奉使使威后,今不問王,而先問歲與民,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?」威后曰:「不然。苟無歲,何以有民?苟無民,何以有君?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?」
【典故】「捨本逐末」原作「舍本事末」。「舍本事末」之「本」,原指農事。古時候以農立國,故以農業為本業,以工、商為末業,所以「舍本事末」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、商。《呂氏春秋・士容論・上農》一文,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。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,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。不務農而從事工、商,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,無心安居故土。且民捨本而事末,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,善於玩弄法律,顛倒是非。後來「捨本逐末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,只重視微末小節。另外據《戰國策・齊策四》載,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、百姓安好,才問候齊王這件事,感到不滿。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:「苟無歲,何以有民?苟無民,何以有君?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?」意思是:「如果沒有歲收,怎麼會有人民?沒有人民,怎麼會有國君?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?」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,君主為微末小節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抱朴子・外篇・自敘》:「洪稟性尪羸,……又患弊俗捨本逐末,交游過差,故遂撫筆閑居,守靜蓽門。」② 南朝陳・庾僧淵〈代答張君祖〉詩:「捨本而逐末,悔吝生有情。」③ 北魏・賈思勰〈齊民要術序〉:「捨本逐末,賢哲所非。日富歲貧,飢寒之漸。故商賈之事,闕而不錄。」④ 《宦海・第一回》:「放著一班做官的人,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,卻只嫌著百姓們的程度不合,豈不是捨本逐末麼?」
【用法】  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,只重視微末小節。  用在「不知輕重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抓不住問題的根本,一味在末節上使力,就是捨本逐末了。② 如果我們不充實內容,只在包裝上下功夫,就顯得捨本逐末了。③ 大學說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」勸人做事按部就班,不要捨本逐末。④ 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,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,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。⑤ 現代的父母多半犯了捨本逐末的大忌,只想到孩子的課業成績,卻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養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2:52: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