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同流合汙
释义
同流合汙
注音ㄊㄨㄥˊ ㄌㄧㄡˊ ㄏㄜˊ ㄨ拼音tóng liú hé wū近義:沆瀣一氣、狼狽為奸、與世浮沉、隨波逐流反義:明哲保身、潔身自好
【釋義】隨世俗浮沉。語本《孟子・盡心下》。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。△「自以為是」、「隨波逐流」
【典源】▶ 《孟子・盡心下》萬章問曰:「孔子在陳,曰『盍歸乎來!吾黨之小子狂簡,進取,不忘其初。』孔子在陳,何思魯之狂士?」……曰:「其志嘐嘐然,曰:『古之人,古之人。』夷考其行,而不掩焉者也。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,是獧也,是又其次也。孔子曰:『過我門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鄉原乎!鄉原,德之賊也。』」曰:「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?」曰:「何以是嘐嘐也?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『古之人,古之人。』行何為踽踽涼涼?生斯世也,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。閹然媚於世也者,是鄉原也。」萬子曰:「一鄉皆稱原人焉,無所往而不為原人,孔子以為德之賊,何哉?」曰:「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。同乎流俗,合乎汙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絜,眾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賊』也。孔子曰:『惡似而非者。惡莠,恐其亂苗也;惡佞,恐其亂義也;惡利口,恐其亂信也;惡鄭聲,恐其亂樂也;惡紫,恐其亂朱也;惡鄉原,恐其亂德也。』君子反經而已矣。經正,則庶民興;庶民興,斯無邪慝矣。」  ① 無舉:沒有可舉發之事。② 刺:挑剔。③ 同乎流俗:志同於世俗的人。④ 居:處世。⑤ 堯舜:唐堯與虞舜的合稱,二人均為古代的聖君。
【典故】「同流合汙」原是指隨世浮沉,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。《孟子・盡心下》中記載,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,說孔子非常討厭「鄉原」,「原」又作「愿」,「鄉愿」就是外貌忠厚老實,善於討人歡喜之人。萬章不懂,就問孟子說:「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,他也都做好事,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?」孟子回答:「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。同乎流俗,合乎汙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絜,眾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『德之賊』也。」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,而是他們善於偽裝,討好眾人。看似老實忠厚,其實並非如此,因此為「德之賊」。其中「同乎流俗,合乎汙世」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,迎合眾人。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「同流合汙」這句成語,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,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。
【書證】① 宋・朱熹〈與陳丞相書〉:「然彼賢者,其明既足以燭事理之微,其守既足以遵聖賢之轍,則其自處必高,而不能同流合汙以求譽。」② 宋・舒璘〈謝張守舉狀〉:「吾心所得,雖不敢以古人自居,至同流合污(汙),則有所不忍焉。」④ 《水滸後傳・第二二回》:「此數賊者,同流合污(汙),敗壞國政。」⑤ 清・何紹基〈使黔草自序〉:「同流合污(汙),胸無是非,或逐時好,或傍古人,是之謂俗。」③ 《三俠五義・第一〇二回》:「鍾雄占據軍山非止一日,那一派的驕侈倨傲,同流合污(汙),已然習慣性成,如何一時能彀改的來呢?」
【用法】  跟壞人一起做壞事。貶義。  用在「勾結作惡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我寧死,也不願與這種惡人同流合汙。② 他因不願同流合汙,結果反遭誣陷。③ 他因與不法分子同流合汙,被警察通緝在案。④ 還好他一直堅持不肯同流同汙,否則今天就被移送法辦了。⑤ 儘管不法分子用盡各種方法威脅利誘,但他仍拒絕同流合汙。⑥ 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,如果意志不堅,便很容易和壞人同流合汙。⑦ 當他發現許多同事都參與此件勾當時,因為不想同流合汙,所以選擇離開。
【辨似】  「同流合汙」及「隨波逐流」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。  「同流合汙」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;「隨波逐流」側重於沒有主見。
同流合汙隨波逐流辨似例句
儘管不法分子用盡各種方法威脅利誘,但他仍拒絕~。
所謂的擇善固執,就是要我們有主見,不要~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3:24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