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半路出家
释义
半路出家
注音ㄅㄢˋ ㄌㄨˋ ㄔㄨ ㄐㄧㄚ拼音bàn lù chū jiā反義:科班出身關聯:半路修行
【釋義】比喻中途轉業改行。※語或出《京本通俗小說・錯斬崔寧》。後亦用「半路出家」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。
【典源】▶ ※《京本通俗小說・錯斬崔寧》卻說高宗時,建都臨安,繁華富貴,不減那汴京故國。去那城中箭橋左側,有個官人姓劉名貴,字君薦。祖上原是有根基的人家;到得君薦手中,卻是時乖運蹇,先前讀書,後來看看不濟,卻去改業做生意。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,買賣行中一發不是本等伎倆又把本錢消折去了。  ① 不濟:不中用,不行了。② 一發:更加、越是。③ 本等伎倆:適宜的工作。
【典故】「半路」是指一直從事某種事情,中途突然改變初衷,所以叫半路;「出家」是指剃度為僧尼。「半路出家」則是指原本並無此意,中途才改變心意出家,比起原本即出家者,道行自然較淺。所以「半路出家」不僅有中途轉業改行的意思,也有比較不太專業的意思。例如《京本通俗小說・錯斬崔寧》中,就用了此語。《京本通俗小說》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代說話人的話本,而其中的〈錯斬崔寧〉可說是宋代話本中著名的公案小說。馮夢龍將其收入《醒世恆言》中,並更改題目,名為〈十五貫戲言成巧禍〉。故事是一椿冤案,警惕為官者不可率意審案,隨便用刑,導致錯殺無辜。南宋高宗時,有位官人劉貴,祖上原本家境不錯,傳到他手中,卻因為時運不濟,陷入窮困。後來他覺得讀書無用,中途改行做生意。但是就好像半路出家一般,從商對他來說,更加不適合,於是沒多久就虧損本錢了。他向丈人借了十五貫錢,準備東山再起,而且將妻子王氏留在娘家,待重新開張再將她接回。回家途中他喝了些酒,敲門許久,小妾陳二姐才來開門;一來因為有些酒意,二來怪她開門太慢,於是開玩笑地說,已將她賣給了人家,得了十五貫錢。陳二姐信以為真,心想應該先回家告訴父母,於是待劉貴睡著後,趁夜收拾包袱起程。途中遇到剛從城裡賣了絲綢要回家的青年崔寧,正好同路,於是二人結伴同行。不料,當夜劉貴家中遭竊,小偷不僅拿了那十五貫錢,情急之下,更殺了劉貴。天明之後,左鄰右舍發現,趕緊追回陳二姐和崔寧。官府查辦時,因為崔寧身上剛好有販賣絲綢所得的款項十五貫錢,誤認是二人謀殺了劉貴,因此屈打成招,處以死刑。「半路出家」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中途轉業改行,亦用來指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。
【書證】① 《京本通俗小說・錯斬崔寧》:「先前讀書,後來看看不濟,卻去改業做生意。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,買賣行中一發不是本等伎倆,又把本錢消折去了。」(源)② 《西遊記・第四九回》:「八戒道:『我的兒,你真個有些靈感,怎麼就曉得我是半路出家的?』」③ 《警世通言・卷一一・蘇知縣羅衫再合》:「鄭夫人腹痛,一陣緊一陣。老尼年踰五十,也是半路出家的,曉得些道兒。」④ 《初刻拍案驚奇・卷二七》:「聽小師父口言,不是這裡本處人,還是自幼出家的?還是有過丈夫,半路出家的?」⑤ 清・李漁《閒情偶寄・卷一・詞曲部・詞采・重機趣》:「凡作詩文書畫……無一不具夙根,無一不本天授,強而後能者,畢竟是半路出家,止可冒齋飯喫,不能成佛作祖也。」⑥ 《濟公傳・第八五回》:「劉老爺說:『你出家幾年了?』馮元志說:『我是半路出家的,皆因腿子受了殘疾,就算是廢人。』」
【用法】▶   比喻中途轉業改行。  用在「轉行改業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唱歌仔戲,我是半路出家,請別取笑哦!② 他本來是當老師的,後來半路出家,做起生意來了。③ 他改行經營起蔬果進口,雖是半路出家,不料卻弄得有聲有色。④ 我本行並非在物理學,所以今日半路出家,夸夸而談,真是見笑大方了!▶   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。  用在「遁入空門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是中年後才落髮皈依佛門,可說是半路出家。② 也許是看破紅塵吧!他從職場退下後,離妻拋子,半路出家,皈依了佛門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19:54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