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化險為夷
释义
化險為夷
注音ㄏㄨㄚˋ ㄒㄧㄢˇ ㄨㄟˊ ㄧˊ拼音huà xiǎn wéi yí近義:轉危為安關聯:化險為平
【釋義】轉化危險為平安。語本唐・韓雲卿〈平蠻頌〉。
【典源】▶ 唐・韓雲卿〈平蠻頌〉(據《全唐文・卷四四一・韓雲卿》引)惟大歷十二年,桂林象郡之外,有西原賊率潘長安,偽稱安南王。誘脅夷蠻,連跨州邑,鼠伏蟻聚,賊害平人。南距雕題交趾,西控昆明夜郎,北洎黔巫衡湘,彌亙萬里,人不解甲。天子命隴西縣男昌巙領桂州都督兼御史中丞,持節招討,斬首二百餘級,擒獲元惡并其下將率八十四人,生獻闕下,其餘逼逐俘虜二十餘萬,並給耕牛種糧,令還舊居。統外一十八州牧守,羈縻反覆,歷代不賓,皆受首請罪,願為臣妾。嘉其自新,俾守厥舊。商農漁樵,各復其業;悼耋鰥寡,各安其宅。變氛沴為陽煦,化險阻為夷途五嶺之人,若出元泉而觀白日,如蹈烈火而蒙寒冰。書上聞,優詔嘉焉。公卿百辟,將校耆艾,咸願歌頌勛烈,以銘於石。  ① 氛沴:疫厲、禍害。沴,音ㄌㄧˋ,惡氣、災病。② 陽煦:光明、溫暖。煦,音ㄒㄩˇ③ 夷途:平坦的道路。夷,平坦。
【典故】吐蕃本是中國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,早就和中原的漢人有往來,唐朝時的接觸亦頗為頻繁,太宗貞觀年間,更與唐宗室通婚和親。安史之亂後,唐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變化,西南防務無暇顧及,自此邊疆民族常乘機侵擾邊境。代宗廣德元年,吐蕃一度攻入長安,使代宗東逃至陝州,後在郭子儀的領兵抗禦下,吐蕃雖然退兵,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、劍南諸地。大曆十二年,吐蕃又來犯,朝廷派崔寧應戰,告捷,據史書載:「破吐蕃十萬,斬首八千,生擒九百人。」韓雲卿〈平蠻頌〉一文即記此事。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,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,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,「變氛沴為陽煦,化險阻為夷途」,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煦的暖陽,坎坷堪憂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。後來「化險為夷」從這裡演變而出,被用來形容轉化危險為平安。
【書證】① 明・倪元路《兒易內儀以・卷二・謙卦》:「以謙積謙,以謙召福,聚德至盛,化險為夷,裒益之義也。」② 《大清會典則例・卷一三四・工部・都水清吏司・下尾神州廟後舊存牐》:「河流紆折,波浪洶涌。……設船救濟,化險為夷,以便行旅。」③ 清・沈起元《周易孔義集說・卷一六・坎下離上》:「按《易》象皆寓家也,一坎耳。變水而為酒,是化險為夷、易危為安之象。」④ 清・孫奇逢《讀易大旨・卷三・第一二章》:「故六十四卦利貞者,無非易簡無私之理而已,知險知阻,所以化險為夷,化阻為平也。」⑤ 《孽海花・第二七回》:「以後還望中堂忍辱負重,化險為夷;兩公左輔右弼,折衝禦侮。」
【用法】  轉化危險為平安。  用在「轉危為安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大浪打過來時,大家才能化險為夷,倖免於難。② 無論遇到什麼危險,身經百戰的老王總能化險為夷。③ 有了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,爺爺的病情才能化險為夷。④ 幸虧颱風轉向,才讓這支登山隊化險為夷,平安下山。⑤ 遇到意外,首先要保持冷靜,才能沉著應付,化險為夷。⑥ 遇到這麼危險的事,他竟然能化險為夷,真是福星高照。⑦ 由於大家的共同努力,終於化險為夷,消弭一場可能發生的災禍。⑧ 如果不是消防隊員及時搶救,化險為夷,這場火災恐怕會造成慘重的傷亡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33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