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動輒得咎
释义
動輒得咎
注音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ㄧㄡˋ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關聯:動常得咎、動輒見咎
【釋義】輒,總是。咎,罪過。「動輒得咎」指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。形容人處境困難,極易受到責難。語出唐・韓愈〈進學解〉。
【典源】▶ 唐・韓愈〈進學解〉(據《全唐文・卷五五八・韓愈》引)少始知學,勇於敢為。長通於方,左右具宜。先生之於為人,可謂成矣。然而公不見信於人,私不見助於友。跋前躓後,動輒得咎。暫為御史,遂竄南夷;三年博士,冗不見治。命與仇謀,取敗幾時;冬暖而兒號寒,年豐而妻啼饑;頭童齒豁,竟死何裨。不知慮此,而反教人為?  ① 跋前躓後:比喻陷入困境,進退兩難。見「跋前躓後」。
【典故】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登進士第後,曾任國子博士、監察御史等職,卻因直言敢諫,屢次犯怒被貶,久久不得升遷。韓愈自認才高,不應受此待遇,因此作〈進學解〉一文以抒己憤。該文採問答方式,以國子先生喻己,假托學生之言,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,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,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,用以自我解嘲。文中的「跋前躓後,動輒得咎」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(韓愈)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,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,進退兩難,而屢遭貶謫。後來「動輒得咎」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,極易受到責難。
【書證】① 唐・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然而公不見信於人,私不見助於友。跋前躓後,動輒得咎。」(源)② 宋・俞文豹《吹劍錄外集》:「今伊川、晦菴二先生,言為世法,行為世師,道非不弘,學非不粹,而動輒得咎,何也?」③ 清・沈起鳳《諧鐸・卷四・財戒》:「寒乞兒,汝一介窮骨,妄覬妻妾之奉,宮室之美,以至鑽穿錢孔,動輒得咎,孽由自作,不可活矣。」」④ 《鏡花緣・第七八回》:「小廝因動輒得咎,只得說道:『請問主人:前引也不好,後隨也不好,並行也不好,究竟怎樣才好呢?』富翁滿面怒色道:『我實對你說罷,你把菜錢還我就好了。』」⑤ 《清史稿・卷四二二・徐繼畬列傳》:「嘗見各直省州縣有蒞任不及一年,而罰俸至數年十數年者,左牽右掣,動輒得咎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人處境困難,極易受到責難。  用在「處境艱難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公司的主管專制暴躁,常使部屬有動輒得咎的感覺。② 如果你對人的態度客氣一點,就不會經常動輒得咎了。③ 在專制政府的統治下,人民動輒得咎,毫無自由可言。④ 她不堪動輒得咎的婚姻生活,決定離婚以解脫長年的痛苦。⑤ 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很廣泛,動輒得咎,我們要小心處理。⑥ 他在原單位人際關係沒處理好,動輒得咎,於是提出調職的要求。⑦ 小明的父母感情不和,常拿小孩當出氣筒,因此他經常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。
【辨似】  輒,音ㄓㄜˊ。每、總是。不可寫作「轍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4:37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