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释义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注音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近義:前車之覆、後車之鑑、懲前毖後反義:重蹈覆轍關聯: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、前事不忘,來事之師、前事不忘,後代之元龜、前事不忘,後事之戒、前事之師
【釋義】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,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#語出《戰國策・趙策一》。
【典源】▶ #《戰國策・趙策一》張孟談既固趙宗,廣封疆,發五百,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:「昔者,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:『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,約兩主勢能制臣,無令臣能制主。故貴為列侯者,不令在相位,自將軍以上,不為近大夫。』今臣之名顯而身尊,權重而眾服,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。」襄子恨然曰:「何哉?吾聞輔主者名顯,功大者身尊,任國者權重,信忠在己而眾服焉。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,安社稷乎!子何為然?」張孟談對曰:「君之所言,成功之美也。臣之所謂,持國之道也。臣觀成事,聞往古,天下之美同,臣主之權均之能美,未之有也。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。君若弗圖,則臣力不足。」愴然有決色。  ① 典故或見於漢・賈誼《新書・卷一・過秦下》。② 成事:已成的事。指過往的事。③ 美同:有美而同。④ 圖:謀劃、打算。  ▶ 漢・賈誼《新書・卷一・過秦下》鄙諺曰:「前事之不忘,後之師也。」是以君子為國,觀之上古,驗之當世,參之人事,察盛衰之理,審權勢之宜,去就有序,變化應時,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。
【典故】戰國時,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、趙襄子、韓康子、魏桓子四家。其中智伯勢力最強、野心也最大,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,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,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,只有趙襄子拒絕。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,便聯合韓、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。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,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,讓智伯陷入苦戰,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、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,滅了智氏。在此役中,張孟談立下大功,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,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,襄子驚訝地問:「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,理應受此禮遇,這樣才能服眾啊!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,你為什麼要這樣呢?」張孟談答道:「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,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,真這樣做的,未曾有過好結局。前人的教訓,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!」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。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,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,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。在此事中,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,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:「前事之不忘,後世之師。」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。後來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,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戰國策・趙策一》:「臣觀成事,聞往古,天下之美同,臣主之權均之能美,未之有也。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。」(源)② 《史記・卷六・秦始皇本紀》:「野諺曰:『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也。』是以君子為國,觀之上古,驗之當世,參以人事,察盛衰之理,審權勢之宜。」③ 《後漢書・卷五九・張衡列傳》:「天道雖遠,吉凶可見,近世鄭、蔡、江、樊、周廣、王聖,皆為效矣。故恭儉畏忌,必蒙祉祚,奢淫諂慢,鮮不夷戮,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也。」④ 《舊唐書・卷五〇・刑法志》:「古人云:『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』伏願陛下念之。」
【用法】  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,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  用在「記取教訓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我們應該要秉持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的精神,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。② 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,作為明鑑,以免一錯再錯。③ 俗話說: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」你應該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,以免將來重蹈覆轍。④ 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,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,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,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。⑤ 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,就可以把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,這正是所謂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0:08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