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利令智昏
释义
利令智昏
注音ㄌㄧ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近義:見利忘義、利慾薰心、財迷心竅反義:見利思義、輕財好義、臨財不苟關聯:智以利昏、利以昏智、慾令智昏
【釋義】形容受利慾迷惑,使得理智昏亂。語出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》。△「見利忘義」、「見利忘親」
【典源】▶ 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》太史公曰:「平原君,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體。鄙語曰:「利令智昏。」平原君貪馮亭邪說,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,邯鄲幾亡。虞卿料事揣情,為趙畫策,何其工也!及不忍魏齊,卒困於大梁,庸夫且知其不可,況賢人乎?  ① 太史公:司馬遷(西元前145∼前86),字子長,西漢人。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,並承遺命著述。後因李陵降匈奴事,遷為之辯護,觸怒武帝下獄,受腐刑。後為中書令,以刑後餘生完成《太史公書》,後世稱《史記》。② 平原君:趙勝(?∼西元前351),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。封於平原,故稱為「平原君」。喜賓客,食客多至數千人,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,亦為趙之名相。③ 翩翩:形容文采風流的樣子。④ 大體:整個局面。⑤ 鄙語:俗話、俗語。⑥ 馮亭:?∼西元前259,戰國韓國人。原為上黨守,因秦絕上黨歸韓之道,於是附趙,受封華陽君。在長平之戰中,與趙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兵,後戰死。⑦ 長平:戰國趙邑。戰國秦將白起曾在此大敗趙國,阬殺趙降卒四十餘萬,是為「長平之戰」。⑧ 邯鄲:戰國趙首都。地約在今河北省西南部,與河南省接界處。
【典故】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,秦占領韓的野王,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,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,決定歸附趙。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,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,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。但這一來激怒了秦,轉而攻打趙。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,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,國都邯鄲幾乎不保。太史公司馬遷在《史記・平原君虞卿傳》文後,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,說:「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,但眼光短淺,不能看透整個局面。」因為貪圖上黨,使得趙幾乎亡國,就像俗話說的:「利令智昏。」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,「利令智昏」一語的起源相當早,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,使得理智昏亂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史記・卷七六・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「太史公曰:『平原君,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體。鄙語曰:「利令智昏。」平原君貪馮亭邪說,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,邯鄲幾亡。』」② 《南史・卷三五・顧凱之列傳》:「論曰:『古人云:「利令智昏。」甚矣利害之相傾也。』」③ 宋・洪邁《容齋隨筆・卷一〇・戰國自取亡》:「趙以上黨之地,代韓受兵,利令智昏,輕用民死,同日坑於長平者過四十萬,幾於社稷為墟。」④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七三回》:「那彌軒真是利令智昏,等官出了題目之後,他卻偷了個空,慘淡經營,作了一篇文字,暗暗使人傳遞與那肄業生。」⑤ 《官場現形記・第四回》:「他指日也要回任,這藩台是不能久的。他便利令智昏,叫他的幕友官親,四下裡替他招攬買賣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受利慾迷惑,使得理智昏亂。  用在「貪財圖利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坦承自己一時利令智昏,才會盜用公款。② 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貪贓枉法,輕饒了重刑犯。③ 多年來,他利令智昏,幹著監守自盜的勾當。④ 販賣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,這可是禍國殃民的罪行。⑤ 就為了這幾個臭錢,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,真是利令智昏。⑥ 這伙歹徒利令智昏,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,當場被制服送警法辦。
【辨似】  「利令智昏」及「見利忘義」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。  「利令智昏」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;「見利忘義」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。
利令智昏見利忘義辨似例句
他坦承自己是一時~,才會盜用公款。
做人要講義氣,不能~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0:29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