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拖泥帶水
释义
拖泥帶水
注音ㄊㄨㄛ ㄋㄧˊ ㄉㄞˋ ㄕㄨㄟˇ拼音tuō ní dài shuǐ近義:牽絲攀藤反義:直截了當、斬釘截鐵、簡明扼要關聯:帶水拖泥、帶雨拖泥
【釋義】形容身上被泥、水沾汙,不利行動。比喻糾纏牽扯。※#語或出《景德傳燈錄・卷七・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》。後用「拖泥帶水」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。
【典源】▶ ※#《景德傳燈錄・卷七・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》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,一日隨馬祖行次,問:「如何是大涅槃?」祖云:「急。」師云:「急個什麼?」祖云:「看水。」師與丹霞遊山次,見水中魚,以手指之。丹霞云:「天然!天然!」師至來日又問丹霞:「昨日意作麼生?」丹霞乃放身作臥勢,師云:「蒼天。」又與丹霞行至麻谷山,師云:「某甲向這裡住也。」丹霞云:「住即且從,還有那個也無。」師云:「珍重。」有僧問云:「十二分教某甲不疑,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」師乃起立,以杖繞身一轉,翹一足,云:「會麼?」僧無對,師打之。僧問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師默然。其僧又問石霜:「此意如何?」石霜云:「主人勤拳帶累,闍黎拖泥帶水。」耽源問:「十二面觀音是凡?是聖?」師云:「是聖。」耽源乃打師一摑。師云:「知汝不到這個境界。」  ① 闍黎:即阿闍黎,佛教上指能教授弟子法式,糾正弟子行為,並為其模範的人。「阿闍黎」為梵語ācārya的音譯,意譯為軌範師。  ▶ 另可參考:《五燈會元・卷三・麻谷寶徹禪師》
【典故】「拖泥帶水」原本的意思是身上被泥、水沾汙,不利行動。可用於比喻糾纏牽扯。此義可見於《景德傳燈錄・卷七・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》中記載的一段對答:僧人問寶徹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?禪師沒有回答。僧人只好去問石霜禪師,結果石霜禪師回答:「主人勤拳帶累,闍黎拖泥帶水。」這裡「拖泥帶水」是糾纏牽扯,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之意。另外在《五燈會元・卷三・麻谷寶徹禪師》,也可見到「主人擎拳帶累,闍黎拖泥涉水」這兩句話,只是用字有些不同,其實意思是一樣的,但是這個語義只見於此。後來「拖泥帶水」這句成語,則多用來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。
【書證】① 《景德傳燈錄・卷七・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》:「主人勤拳,帶累闍梨,拖泥帶水。」(源)② 《五燈會元・卷一五・開先善暹禪師》:「一棒一喝,猶是葛藤,瞬目揚眉,拖泥帶水。如何是直截根源?」③ 《五燈會元・卷一七・黃龍祖心禪師》:「看!拂子走過西天,卻來新羅國裡,知我者謂我拖泥帶水,不知我者贏得一場怪誕。」④ 《朱子語類・卷二七・論語・里仁篇下》:「若曉得曾子意思,雖則是『忠恕』二字,而發明一貫之旨昭然。但此語難說,須自意會。若只管說來說去,便拖泥帶水。」⑤ 宋・嚴羽《滄浪詩話・詩法》:「意貴透徹,不可隔靴搔痒;語貴脫灑,不可拖泥帶水。」⑥ 《西遊記・第二二回》:「真個也如飛似箭,不多時,身登彼岸,得脫洪波;又不拖泥帶水,幸喜腳乾手燥,清淨無為,師徒們腳踏實地。」⑦ 《喻世明言・卷一・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》:「卻說陳大郎在下處呆等了幾日,並無音信。見這日天雨,料是婆子在家,拖泥帶水的進城來問個消息,又不相值。」⑧ 《兒女英雄傳・第二回》:「那安老爺同了委員起程,太太也在那衙門住不住了,便連夜的帶著行李,拖泥帶水的,也奔淮安而來。」
【用法】▶   身上被泥、水沾汙不利行動。  用在「沾汙帶泥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只見他拖泥帶水地走了過來,褲管又溼又髒。② 因為外面街道都淹水了,大家進來屋子有哪個能不拖泥帶水的?▶   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。  用在「言語冗長」、「拖拉瑣碎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媽媽做事一向乾脆,絕不拖泥帶水。② 他主持會議時,常常拖泥帶水地說個沒完。③ 老王辦事總是拖泥帶水,得找個俐落的人跟他配合。④ 他的個性很爽利,最討厭人家做起事來拖泥帶水的。⑤ 這齣連續劇拖泥帶水的,老是在同一情節上繞來繞去。⑥ 他的演講內容東拉西扯,拖泥帶水,簡直不知他在講什麼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44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