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趾高氣揚
释义
趾高氣揚
注音ㄓˇ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近義:昂首闊步、眉飛色舞、高視闊步、得意忘形、躊躇滿志反義:奴顏婢膝、低聲下氣、低首下心、垂頭喪氣、垂頭拱手關聯:足高氣揚、趾昂氣粗
【釋義】走路時腳抬得很高,樣子顯得十分神氣。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#語本《戰國策・齊策三》。
【典源】▶ #《戰國策・齊策三》孟嘗君出行國,至楚,獻象床。郢之登徒,直使送之,不欲行。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:「臣,郢之登徒也,直送象床。象床之直千金,傷此若髮漂,賣妻子不足償之。足下能使僕無行,先人有寶劍,願得獻之。」公孫曰:「諾。」入見孟嘗君曰:「君豈受楚象床哉?」孟嘗君曰:「然。」公孫戍曰:「臣願君勿受。」孟嘗君曰:「何哉?」公孫戍曰:「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,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,有存亡繼絕之義。小國英桀之士,皆以國事累君,誠說君之義,慕君之廉也。今君到楚而受象床,所未至之國,將何以待君?臣戍願君勿受。」孟嘗君曰:「諾。」公孫戍趨而去。未出,至中閨,君召而返之,曰:「子教文無受象床,甚善。今何舉足之高,志之揚也?」公孫戍曰:「臣有大喜三,重之寶劍一。」孟嘗君曰:「何謂也?」公孫戍曰:「門下百數,莫敢入諫,臣獨入諫,臣一喜;諫而得聽,臣二喜;諫而止君之過,臣三喜。輸象床,郢之登徒不欲行,許戍以先人之寶劍。」孟嘗君曰:「善。受之乎?」公孫戍曰:「未敢。」曰:「急受之。」因書門版曰:「有能揚文之名,止文之過,私得寶於外者,疾入諫。」  ① 典故或見於《左傳・桓公十三年》。② 孟嘗君:田文,生卒年不詳,戰國時齊之公族。相齊,封於薛,號孟嘗君。好養賢士,食客數千人。③ 楚:古國名。周成王封熊繹於楚,春秋時稱王,都郢,為戰國七雄之一,領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,後為秦所滅。④ 公孫戍:生卒年不詳。孟嘗君門人。⑤ 齊:古國名。周武王封姜太公於齊,傳至戰國時,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,為戰國七雄之一,領有今山東省一帶地方,後為秦國所滅。⑥ 存亡繼絕:使瀕臨滅亡者,繼續存在。見「存亡繼絕」。⑦ 英桀:才智優異出眾。桀,通「傑」。⑧ 累:囑託。⑨ 說:通「悅」,音ㄩㄝˋ。喜愛。⑩ 中閨:宮中小門。閨,上圓下方的小門。⑪ 重:音ㄔㄨㄥˊ,外加。⑫ 門下:門下食客。上文所云「門人」亦同此。⑬ 郢:春秋時楚國的都城,位於今湖北省江陵縣。⑭ 登徒:複姓。⑮ 疾:通「急」,迅速。  ▶ 《左傳・桓公十三年》十三年春,楚屈瑕伐羅,鬥伯比送之。還,謂其御曰:「莫敖必敗。舉趾高,心不固矣。」
【典故】戰國時,齊國大臣孟嘗君到楚國為相,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為見面禮,命登徒送去。登徒覺得象牙床太貴重,要是不小心弄壞了可賠不起,便央求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想辦法阻止此事,事成後願以祖傳的寶劍做為答謝。公孫戍答應幫忙,便去見孟嘗君,勸他不要接受楚國的這個禮物,孟嘗君問他為什麼,他說:「您所到的小國,均敬仰您、信賴您,是聽聞您在齊國能解救民生貧困,使即將滅絕者得以存續。那些國家的傑出人士,都將國事囑託於您,是因為仰慕您的義氣與廉節。今天若接受楚國這個貴重的禮物,那麼其他您尚未造訪的國家要如何接待您呢?所以臣勸您不要接受這份厚禮。」孟嘗君聽了覺得有道理,立即接受他的建議。公孫戍於是快步離去,但是還沒出門就被叫回來。孟嘗君問他:「你要我別收這份禮的建議是很好,但是你為什麼走路時把腳抬得那麼高?樣子顯得那麼神氣?」公孫戍說:「因為我有三件喜事,還外加一支寶劍。」孟嘗君問他說的是什麼,他說:「您有門下食客好幾百人,都沒人敢進諫,只有我敢,這是一喜;再者,我的諫言又獲得採納,這是二喜;進諫後可使您免於過錯,這是三喜。此外,登徒不願護送象床,他允諾:我如果幫了他的忙,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。」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,他說還沒有。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,還在門板上寫下:「能使我揚名、阻止我犯錯,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,都請快來進諫。」除了《戰國策》之外,時間較早的《左傳》已有「舉趾高」的說法。《左傳・桓公十三年》:「春,楚屈瑕伐羅,鬥伯比送之。還,謂其御曰:『莫敖必敗。舉趾高,心不固矣。』」說的是: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,顯得很驕傲,必定會失敗。不過,在《戰國策》中,除了「舉足之高」的用法又接以「志之揚」,語義較完整。後來「趾高氣揚」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《戰國策》演變而出,用於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
【書證】① 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・第四四回》:「正說話時,便來了兩個人,都是趾高氣揚的,嚷著叫調桌子打牌。」② 《花月痕・第一二回》:「不想從西廊轉過水榭,這過路亭是一道板橋。他趾高氣揚,全不照管,便栽了一交。」③ 清・孔尚任《桃花扇・第一六齣》:「舊黃扉,新丞相,喜一旦趾高氣揚,廿四考中書模樣。」④ 《聊齋志異・卷六・絳妃》:「爾乃趾高氣揚,發無端之踔厲;催蒙振落,動不已之瓓珊。」⑤ 《醒世姻緣傳・第五一回》:「他戴一頂絨帽,一頂狐狸皮帽套,一領插青布籃(藍)布裡棉道袍,一雙皂靴,撞了人,趾高氣揚,作揖拱手,絕無上下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多具貶義。  用在「得意自滿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那趾高氣揚的態度,實在令人看不慣。② 你看!那小孩穿著西裝,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。③ 他在奧運得到一塊金牌,也難怪人家會顯得趾高氣揚。④ 他那種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氣揚,真是放肆!⑤ 突來的打擊,讓他灰頭土臉,與平日趾高氣揚的樣子判若兩人。⑥ 我最瞧不起那種只會在鄉里間趾高氣揚,一見到外人卻又似縮頭烏龜的人。
【辨似】  趾,音ㄓˇ。古稱腳或腳趾,今專稱腳趾頭,本句成語中之「趾」指腳而言,不可寫作「指」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3:37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