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充耳不聞
释义
充耳不聞
注音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近義:不聞不問、馬耳東風、閉目塞聽、置若罔聞反義:洗耳恭聽
【釋義】塞住耳朵,裝作沒聽見。※語或本《詩經・邶風・旄丘》鄭玄・箋。後用「充耳不聞」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。△「不聞不問」
【典源】▶ ※《詩經・邶風・旄丘》鄭玄・箋《詩經・邶風・旄丘》:「瑣兮尾兮,流離之子。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」鄭玄・箋:「充耳,塞耳也。言衛之諸臣,顏色褎然,如見塞耳,無聞知也。」  ① 箋:注釋的一種。② 褎如:即「褎然」,服飾華美的樣子。亦可引申為態度傲慢自大的樣子。褎,音ㄧㄡˋ③ 充耳:塞住耳朵。亦指古冠冕旁的瑱玉,下垂及耳。
【典故】《詩經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,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,共三百零五篇,分為風、雅、頌三大類,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。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,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,兼採今文經,遍注群經,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。鄭玄解說《詩經》,宗於《毛傳》,如果《毛傳》講得不明確、太簡略,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,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。為了不和《毛傳》原有注文相混,便稱為「箋」,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,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「箋識」。《詩經・邶風・旄丘》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。鄭玄對這裡「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」的解說較為清楚,大意是說:「叔、伯這些衛國君臣,穿得很華麗,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,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,卻裝作沒聽見。」「充耳」在此有兩層意思,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,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(,卻不聞不問)。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「充耳不聞」這句成語,用來形容塞住耳朵,裝作沒聽見。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。
【書證】① 清・李漁《奈何天・第三〇齣》:「邊陲告急,司轉運者,充耳不聞。」② 《大馬扁・第四回》:「(康有為)志在把些政治言論打動余成各來聽。奈余成各視他如見肺肝,任他說得天花亂墜,總如充耳不聞。」③ 《官場維新記・第九回》:「這裡袁伯珍只裝做充耳不聞,一面出了告示,按戶收起捐來。」
【用法】▶   裝作沒聽見。  用在「聽而不聞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只要一專心,屋外隆隆的車聲,他都可以充耳不聞。② 雖然滿屋子的人聲吵雜,他卻似充耳不聞般地看他自己的書。▶   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。  用在「固執自信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弟弟充耳不聞的倨傲態度,令母親傷透了心。② 他對你的意見都充耳不聞,能算是尊重你嗎?③ 他對師長的勸告一概充耳不聞,不知該拿他怎麼辦。④ 我已經一再勸告他,他卻總是充耳不聞,實在令人生氣。⑤ 身為主管,如果對部屬意見都充耳不聞,就算不得是位好主管。
【辨似】  「充耳不聞」及「不聞不問」都有不關心、不理睬的意思。  「充耳不聞」適用於對他人所發出的聲音、提出的意見沒有反應的情況;「不聞不問」適用範圍較廣,凡對發生的事不關心、不過問的情況皆可使用。
充耳不聞不聞不問辨似例句
對於別人的勸告,他總是~,實在令人生氣。
有些家長忙到對孩子的功課向來~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8:18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