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偃武修文 |
释义 | 偃武修文㊣ 注音:ㄧㄢˇ ㄨˇ ㄒㄧㄡ ㄨㄣˊ拼音:yǎn wǔ xiū wén近義:止戈興仁反義:窮兵黷武關聯:偃武行文、偃武興文、修文偃武、文修武偃、武偃文修 【釋義】偃息武備,提倡文教。語出《書經・武成》。 【典源】▶ 《書經・武成》惟一月壬辰,旁死魄,越翼日癸巳,王朝步自周,于征伐商。厥①四月,哉生明②,王來自商③,至于豐④,乃偃武⑤修文。歸馬于華山之陽⑥,放牛于桃林之野⑦,示天下弗服。注 ① 厥:其。② 哉生明:陰曆每月初三日,月光始生。哉,始也。③ 商:朝代名。約當西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,為商湯滅夏後所建立的國家。建都亳,經多次遷移,最後盤庚遷都於殷。傳至紂,被周武王所滅。④ 豐:即酆城,周文王都城。⑤ 偃武:偃息武備。⑥ 華山之陽:即華山之南。陽,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⑦ 桃林之野:華山東郊。桃林,華山之東,位於華陰縣潼關。 【典故】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,周武王姬發出兵反抗暴政,終於推翻商朝,建立周朝。戰爭結束,生活恢復平和,於是周武王下令停止軍備,提倡文教。放回戰時軍用的牛、馬,用以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徵用牛馬。「偃武修文」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,就用來指偃息武備,提倡文教。 【書證】① 《書經・武成》:「厥四月,哉生明,王來自商,至于豐,乃偃武修文。」(源)② 《後漢書・卷七五・劉焉袁術呂布列傳・袁術》:「元惡(董卓)既斃,幼主東顧,乃使王人奉命,宣明朝恩,偃武修文,與之更始。」③ 南朝梁・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・識鑒》:「晉武帝講武於宣武場,帝欲偃武修文,親自臨幸,悉召群臣。」④ 明・湯顯祖《牡丹亭・第四一齣》:「今淮揚危急,便著安撫杜寶前去迎敵,不可有遲。其傳臚一事,待干戈寧輯,偃武修文。可諭知多士。」⑤ 《封神演義・第九八回》:「大賚于四海,而萬姓悅服。乃偃武修文,歸馬于華山之陽,放牛于桃林之野,以示天下大服。」⑥ 《喻世明言・卷三九・汪信之一死救全家》:「大宋乾道淳熙年間,孝宗皇帝登極,奉高宗為太上皇。那時金邦和好,四郊安靜,偃武修文,與民同樂。」⑦ 《醒世恆言・卷三・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大宋自太祖開基,太宗嗣位,歷傳真、仁、英、神、哲,共是七代帝王,都則偃武修文,民安國泰。」 【用法】義 偃息武備,提倡文教。類 用在「倡文息武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東漢光武即位後,便偃武修文、勵精圖治。② 戰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偃武修文,讓百姓休養生息,以充實國力。③ 歷史上有許多開國之君,都提出了清靜無為、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針。④ 經過連年的戰爭後,國家元首極力推動偃武修文政策,人民的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。⑤ 唐太宗記取隋煬帝滅亡的教訓,實行偃武修文,知人善任,為大唐帝業打下良好基礎。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