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低聲下氣
释义
低聲下氣
注音ㄉㄧ ㄕㄥ ㄒㄧㄚˋ ㄑㄧˋ拼音dī shēng xià qì近義:下氣怡聲、低首下心、俯首帖耳反義:不亢不卑、昂首挺胸、威武不屈、趾高氣揚關聯:低心下氣
【釋義】輕柔,態度謙和。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語出宋・朱熹《童蒙須知・語言步趨》。△「下氣怡聲」
【典源】▶ 宋・朱熹《童蒙須知・語言步趨》(據清・陳宏謨《養正遺規・卷上》引)凡為人子弟,須是常低聲下氣,語言詳緩,不可高言諠鬨,浮言戲笑。父兄長上,有所教督,但當低首聽受,不可妄大議論。長上檢責,或有過誤,不可便自分解,姑且隱默,久卻徐徐細意條陳云:「此事恐是如此,向者當是偶爾遺忘。」或曰:「當是偶爾思省未至。」若爾則無傷忤,事理自明。至於朋友分上,亦當如此。  ① 朱熹:西元1130∼1200,字元晦,後改字仲晦,晚號晦翁,又號晦菴、紫陽。宋婺源人,僑寓建州。曾講學於建陽考亭,因號考亭,晚築草堂於雲谷山,又號雲谷老人。累官寶文閣待制,卒諡文,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。寶慶中贈太師,追封信國公、徽國公。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,集宋代理學之大成。編次著述之書甚多,所注《四書》,明清科舉奉為標準。② 詳緩:仔細緩慢。③ 高言:高聲說話。④ 浮言:沒有根據的話。猶今之「胡說」、「開玩笑的話」。
【典故】朱熹論學以居敬窮理為主,集宋代理學之大成。他專為尚未啟蒙的兒童編寫了《童蒙須知》,對於學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、語言步趨、灑掃清潔、讀書寫字等言行舉止,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。其中在〈語言步趨〉篇中提到,為人子弟,要「低聲下氣,語言詳緩,不可高言諠鬨,浮言戲笑」。就是說:作人子弟,要尊敬長上,態度要恭順,聲音要柔和,說話要詳細緩慢,不可以高聲諠譁,誇張嘻笑。「低聲下氣」是直接摘自此處的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
【書證】① 《醒世恆言・卷三・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若有短處,曲意替他遮護,更兼低聲下氣,送暖偷寒,逢其所喜,避其所諱,以情度情,豈有不愛之理?」② 《醒世姻緣傳・第七七回》:「但是向了人低聲下氣,稱呼他爺,然後問他,他自然有人和你說知所以。」③ 《鏡花緣・第五八回》:「誰知我低聲下氣,恭恭敬敬,卻去吃他一個冷悶。」④ 《兒女英雄傳・第二五回》:「張姑娘這纔把身子向玉鳳姑娘斜籤著坐了,未經開口,先和容悅色、低聲下氣的叫了聲:『姐姐。』只見姑娘把眼皮兒往上一閃,冰冷的一副面孔,問道:『怎麼樣?』」⑤ 《三俠五義・第一一一回》:「魯英在旁,見柳青出言無狀,蔣平卻低聲下氣,心甚不平。」
【用法】  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  用在「言語謙和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他低聲下氣地求對方原諒自己的過錯。② 你又沒有做錯事,何必這樣低聲下氣呢?③ 學弟正低聲下氣地向學長請教這道習題的解法。④ 他那副低聲下氣的樣子,讓我不忍心再加以責罵。⑤ 他雖然於理有虧,卻還強辭奪理,一點也不肯低聲下氣。⑥ 在父親面前,他一向是畢恭畢敬、低聲下氣地回應父親的詢問。⑦ 仗著自己理直氣壯,在這件事情上,他始終不肯向對方低聲下氣。⑧ 他知道的確是自己理虧,所以無論對方怎麼責罵,他總是低聲下氣地回應著。⑨ 他和顏色悅色、低聲下氣地問妻子說:「老婆!妳就別生氣了,萬事都是我的不對!」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28 17:43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