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成语:

 

成语 亡命之徒
释义
亡命之徒
注音ㄨㄤˊ ㄇㄧㄥˋ ㄓ ㄊㄨˊ拼音wáng mìng zhī tú近義:不法之徒
【釋義】本指脫離名籍而逃亡在外的人。語本《史記・卷八九・張耳陳餘列傳・張耳》。後亦用「亡命之徒」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
【典源】▶ 《史記・卷八九・張耳陳餘列傳・張耳》張耳者,大梁人也。其少時,及魏公子毋忌為客。張耳嘗亡命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,嫁庸奴,亡其夫,去抵父客。父客素知張耳,乃謂女曰:「必欲求賢夫,從張耳。」女聽,乃卒為請決,嫁之張耳。張耳是時脫身游,女家厚奉給張耳,張耳以故致千里客,乃宦魏為外黃令,名由此益賢。陳餘者,亦大梁人也,好儒術,數游趙苦陘。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,亦知陳餘非庸人也。餘年少,父事張耳,兩人相與為刎頸交。  ① 張耳:?∼西元前202,戰國末大梁人。為魏信陵君食客,亦曾為外黃令。與陳餘為刎頸交。後隨陳涉起兵抗秦。② 大梁:地名。在今河南省開封縣,為戰國時魏都。③ 魏公子毋忌:魏毋忌,亦作魏無忌(?∼西元前243),戰國時魏昭王的幼子、魏安釐王的異母弟。天性仁厚,好養士,有賢名,曾用侯嬴計,卻秦救趙;秦伐魏時,率領五國兵歸救魏,大破秦兵,聲名威振天下。後被讒廢用,遂抑鬱不樂,沉迷於酒色,不久即因飲醇酒多近婦女,病酒而死。與齊孟嘗君、趙平原君、楚春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。因魏安釐王封其地在信陵,故亦稱為「信陵君」。④ 客:寄食貴族豪門的人。⑤ 亡命:亡,亡失;命,名也。《呂氏春秋・慎大覽・察今》:「東夏之命,古今之法,言異而典殊。」命,即名也。「亡命」即亡失其名。何以故?為逃亡也。故云改變姓名而逃亡。⑥ 游:同「遊」,遨遊。⑦ 外黃:地名。地屬陳留,漢置外黃縣。
【典故】「亡命」,改變姓名而逃亡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,後來改變姓名,逃亡到外黃。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,將新寡的女兒嫁他,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,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,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,賢能的名聲遠播,而「亡命之徒」完整的語形,見於《周書・卷三七・郭彥列傳》:「亡命之徒,咸從賦役」。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,都要分擔賦稅和徭役的工作。後來「亡命之徒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今人所用,多為後義。
【書證】① 《周書・卷三七・郭彥列傳》:「彥勸以耕稼,禁共遊獵,民皆務本,家有餘糧。亡命之徒,咸從賦役。」② 《舊唐書・卷一四二・李寶臣列傳》:「寶臣以七州自給,軍用殷積,招集亡命之徒,繕閱兵仗,與薛嵩、田承嗣、李正己、梁崇義等連結姻婭,互為表裡,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,不稟朝旨,自補官吏,不輸王賦。」③ 《舊五代史・卷一一四・周書・世宗本紀一》:「詔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,送於闕下,仍目之為強人。」④ 《水滸傳・第六三回》:「倘若這亡命之徒,引兵到來,朝廷救兵不迭,那時悔之晚矣!若論小官愚意,且姑存此二人性命。」⑤ 《三俠五義・第七二回》:「你老人家自己想想,這一群人都不成了亡命之徒了麼?」⑥ 《糊塗世界・卷九》:「這些亡命之徒,聽說頗有點火器。此次帶兵前去,若不帶點防備,萬一那邊當真開了鎗,這邊便成了徒手抵禦了。」
【用法】  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貶義。  用在「作惡暴徒」的表述上。  ① 你是不要命了嗎?怎麼會跟那批亡命之徒往來呢?② 這批亡命之徒壞事幹盡,附近的居民都對他們深惡痛絕。③ 他的手下都是一群亡命之徒,專門殺人放火,無惡不作。④ 這些亡命之徒的手段十分凶狠,想和他們打交道可千萬不能大意。
随便看

 
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3 Newdu.com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6/30 21:26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