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事半功倍 |
释义 | 事半功倍㊣ 注音:ㄕˋ ㄅㄢˋ ㄍㄨㄥ ㄅㄟˋ拼音:shì bàn gōng bèi近義:一舉數得反義:力倍功半、力倍功寡、事倍功半關聯:費半功倍、力半功倍、力省功倍、功倍事半、事半功百 【釋義】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,而功效加倍。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。語本《孟子・公孫丑上》。後用「事半功倍」比喻工作效率高。△「以解倒懸」、「事倍功半」、「飢不擇食」、「渴不擇飲」 【典源】▶ 《孟子・公孫丑上》(孟子)曰:「文王何可當也,由湯至於武丁,賢聖之君六七作,天下歸殷久矣,久則難變也。……夏后殷周之盛,地未有過千里者也,而齊有其地矣。雞鳴狗吠相聞,而達乎四境,而齊有其民矣。地不改辟矣,民不改聚矣,行仁政而王,莫之能禦也。且王者之不作,未有疏於此時者也。民之憔悴於虐政,未有甚於此時者也。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。孔子曰:『德之流行,速於置郵而傳命。』當今之時,萬乘之國①行仁政,民之悅之,猶解倒懸②也。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,惟此時為然。」注 ① 萬乘之國: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。指大國。乘,音ㄕㄥˋ,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,四馬一車名乘。② 倒懸:縛人兩足倒掛,比喻極為困苦。 【典故】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經問孟子:「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,可以建立和管仲、晏嬰那樣的功業嗎?」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,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,而且人民眾多,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,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,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,口渴的人只求解渴」一樣。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,將正應驗孔子說的:「德行流傳的速度,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。」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,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。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,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,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。後來「事半功倍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工作效率高。 【書證】① 《六韜・卷三・龍韜・軍勢》:「夫先勝者,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,故事半而功倍焉。」② 《明史・卷八七・河渠志五》:「估費二十萬金,開河二百六十里,視朱衡新河事半功倍。」③ 清・章學誠〈與周永清論文〉:「因天質之所良,則事半而功倍;強其力之所不能,則鮮不躓矣。」④ 《官場現形記・第二四回》:「倘若我找著這個姑子,託他經手,一定事半功倍。」⑤ 《清史稿・卷一二〇・食貨志一》:「伯都訥空曠圍場二十餘萬晌,荒久壤腴,視雙城堡事半功倍。」 【用法】義 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。類 用在「易見成效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等你技術純熟後,做起來就事半功倍了。② 利用滾輪刷來上油漆,保證你會覺得事半功倍。③ 我利用多媒體器材來上課,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④ 都市裡白天實在吵,所以我喜歡在半夜讀書,可以事半功倍。⑤ 自從使用自動化設備後,工廠裡的生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⑥ 由於有位老師傅的指導,所以大家做起來,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⑦ 為了使用者使用時能事半功倍,我們將利用原有的辭典改編電子版辭典。 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