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 不遺餘力 | |||||||||
释义 | 不遺餘力㊣ 注音: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拼音:bù yí yú lì近義:全力以赴、盡心竭力反義:敷衍了事關聯:不留餘力 【釋義】不保留一點力氣。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語出《戰國策・趙策三》。△「盡心竭力」 【典源】▶ 《戰國策・趙策三》秦攻趙於長平,大破之,引兵而歸。因使人索六城於趙而講。趙計未定。樓緩新從秦來,趙王與樓緩計之曰:「與秦城何如?不與何如?」樓緩辭讓曰:「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。」王曰:「雖然,試言公之私。」樓緩曰:「……今臣新從秦來,而言勿與,則非計也;言與之,則恐王以臣之為秦也。故不敢對。使臣得為王計之,不如予之。」王曰:「諾。」虞卿聞之,入見王,王以樓緩言告之。虞卿曰:「此飾說也。」秦既解邯鄲之圍,而趙王入朝,使趙郝約事於秦,割六縣而講。王曰:「何謂也?」虞卿曰:「秦之攻趙也,倦而歸乎?王以其力尚能進,愛王而不攻乎?」王曰:「秦①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,必以倦而歸也。」虞卿曰:「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,倦而歸。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資之,是助秦自攻也。來年秦復攻王,王無以救矣。」……因發虞卿東見齊王,與之謀秦。虞卿未反,秦之使者已在趙矣。樓緩聞之,逃去。注 ① 秦: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。孝公時定都咸陽,得商鞅變法圖強,積極東侵。惠王時重用張儀,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。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。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,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。 【典故】據《戰國策・趙策三》載,戰國末年,秦國攻打趙國,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。秦軍歸國後,秦王派人前往趙國,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。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,猶豫不決,便與臣子虞卿、樓緩商議。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,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,他問趙王:「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,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?」趙王說:「秦國竭力攻打我國,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。」虞卿接著說:「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,因兵倦而歸。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,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?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,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。」樓緩聽後,持相反的意見說:「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,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,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?」趙王聽了問說:「如果我聽你的割地,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?」樓緩也不能保證。話傳到虞卿那裡後,他又再度晉見趙王,並說:「樓緩既不能保證,那割地又有什麼用?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,等到秦國再來攻,又要割地,這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?只會讓秦國更強,趙國更弱罷了!如果真要割地,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,立下盟約,合力攻秦。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,還可以和別國結盟,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。」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。《戰國策・趙策三》中記載這段故事,其中一段「秦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」,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。「遺」是遺留的意思,「不遺餘力」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,竭盡全力之意。後來「不遺餘力」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 【書證】① 《戰國策・趙策三》:「秦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,必以倦而歸也。」(源)② 漢・劉向《說苑・卷一八・辨物》:「不遺餘力矣,不釋餘智矣。故曰人君之為善易矣。」③ 《朱子語類・卷一二七・本朝・高宗朝》:「未幾,趙復罷。謝祖信為諫官,遂排擊之不遺餘力。嶺表之貶,實祖信之力也。」④ 《宋史・卷一七五・食貨志上三》:「關陝人戶,昨經調發,不遺餘力,死亡之餘,疲瘵已甚。」⑤ 《文明小史・第四回》:「委員和事,調停惟賴孔方;紳士責言,控訴不遺餘力。」⑥ 《明史・卷一六一・況鍾列傳》:「興利除害,不遺餘力。鋤豪強,植良善,民奉之若神。」⑦ 清・趙翼《甌北詩話・卷三・韓昌黎詩》:「昌黎以主持風雅為己任,故調護氣類,宏獎後進,往往不遺餘力。」 【用法】義 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類 用在「竭盡心力」的表述上。例 ① 王老師盡心竭志教導學生,不遺餘力。② 老李十分熱心,經常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。③ 對於執行上級的命令,他一向是不遺餘力。④ 張先生對於公益活動總是熱心參與,不遺餘力。⑤ 老闆交代的事,員工都應不遺餘力地將之完成!⑥ 災害發生時,救災人員總是不遺餘力地搶救災民。⑦ 由於親身經歷,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向群眾宣導志工觀念。⑧ 由於陳老師不遺餘力地教導學生,學生們都十分敬佩他。⑨ 這個引起爭議的提案,有些人不遺餘力地對它進行詆毀。⑩ 我國地少人稠,應該不遺餘力地發展高科技產業,以彌補這種先天不足。 【辨似】辨 遺,音ㄧˊ。留下。不可寫作「遣」。同 「不遺餘力」及「盡心竭力」都有用盡所有力量的意思。異 「不遺餘力」使用範圍較廣,褒貶義均適用;「盡心竭力」則另有用盡心思之義,多用在褒義。
|
|||||||||
随便看 |
成语词典包含53867条成语解释及故事,涵盖了三字、四字成语等常用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,是成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